GO
行业观察
预售的运作和价值

作者:王于渐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1-11-25 14:58:41点击4263


 ■售楼更秘密
 
 发展商开售新盘为何总用内部认购,令好单位落入炒家和地产经纪之手,而不用较为公开的办法,例如竞投?预售尚未落成的新楼(俗称“楼花”相当于出售期货合约。商品利用期货市场来分散风险和提供周转资金(学术上称为“流动性”)。
 
 在期货市场上,很难区分炒家和真正用家。但预售楼花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的单位无论地段、楼层、方位、景观都有差别;二是真正的用家通常用作自住或出租,不同买卖大豆、原油期货,纯粹为了投机或对冲。
 
 由于这两个因素,炒卖楼花除了分散风险和提供周转资金,还有就是把楼花卖给用家。炒家和经纪都能做到这两种作用,故而发展商乐于把部分楼花卖给他们。
 
 楼花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双重作用,市场上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做法。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弄清楚,是什么诱因令开发商把部分单位卖给炒家和经纪而不直接卖给用家?
 
 发展商通常分批发售新盘的单位,而不是一次卖完。买家的出价显然很视乎对后市的预期。而随着有关新盘的资讯陆续浮现,买家对后市的看法也必然有起有落,反映在出价上。发展商当然想在价位最高时开售,但不可能确定何谓最好的时机。故相对来说,最好是分批、分期出售以平衡回报与风险。
 
 ■借炒家经纪,微调成交过程
 
 与发展商不同,炒家和经纪可微调手中单位的卖价和成交日期,较容易物色用家,这个利益令他们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是以经他们转售的单位价格自然较高昂。
 
 炒家和经纪当然想在开发商公开发售前取得新盘最好的单位,再加价出售;由于目的是以高于公开发售价转售给用家,若承接较次的单位,再加上溢价放售,叫价会很接近发展商开卖的好单位,难以竞争。
 
 因此,发展售期楼过后,各单位的售价加幅有高有低。同一楼盘层数、座向、景观较好的单位,加幅通常较大。这反过来又说明,发展商就不同单位售价的预测,并非如表面所见般惯常地失准。
 
 新盘一旦开卖,真正的用家有三种选择:一、立即向炒家或经纪买入好单位;二、向开发商买入相对较次的单位;三、押后入市,静待时机。由于用家深知,好单位大都在炒家和经纪手里,要买家付溢价才会放手,发展商手里的单位纵使较次,对用家来说相对的价值仍然有所增加,变得较容易推销。
 
 因此,发展商将好单位卖给炒家和经纪,间接增加了在短时间内卖完所有单位的可能。具体来说,发展商把一些单位卖给炒家和经纪,实际上是暂时扣住这些单位不放给用家,让炒家和经纪为错开不同单位卖给用家的时间。发展商最忌逆市开售,因此将这项风险部分转移给炒家和经纪。后者较容易根据市况,就单位脱手的时机进行微调。
 
 以此方法卖楼,奥妙之处是借助他人来错开售楼的时间,令整个过程更符合效益,增加回报。如上所述,这令发展商得以尽快将所有单位脱手,降低风险的同时,换取较多的收益。说到底,若不能提升卖楼的机会率,开发商又何来诱因将单位透过炒家和经纪转售?
 
 发展商有时候会将大批单位以折让价卖给一个大投资者,讲明在指定的期间内,不得分批转售。折让价是为投资者承担较高的风险作出补偿;而不得分批转售,则是确保投资者承担这项较高的风险,否则发展商又何须提供折让?明显地折让价是为了确保这批单位不会太早流入用家之手。
 
 让我们试分别从发展商和用家角度,谈谈公开拍卖与借助炒家和经纪的分别。对发展商来说,就开拍时各方所掌握的资讯看,拍卖可以带来最大的收益;不过与现时的安排比较,拍卖有一个很大的不利之处——每次推出大量单位,很可能悉数由用家买入,无法分批分期放售。选择保时开卖,单位的数目、层数和座向是重大的决定,发展商面对一定的风险。
 
 ■单位各不同,分售减风险
 
 有人以红酒期货为例,问楼花为何不能拍卖?但两者大不相同;同一批红酒里,每瓶都是一样的;但住宅单位可以说没有是完全相同的,为不同单位物色可付合适价钱的用家比卖酒复杂得多,确是一大挑战。
 
 因此,新盘若强制公开拍卖,发展商会因为风险较高,要求在卖楼的总收入上获得补偿。他们决定用现行的办法,因为比拍卖好。收益虽然较少,但最能平衡回报与风险。
 
 现行的方式对用家也没有损失,倘若物色买家的效率够高,买家付给发展商的拍卖价,与目前向炒家和经纪买入可能相差不大。后者除了开发商的开售价,还有炒家或经纪的溢价。发展商若逆市开拍,对自己有利却不利用家。换言之,公开拍卖新盘,用家和发展商的风险都有所增加。何况经炒家和经纪放售的单位会大减,用家难以静待时机,等到市况较有利时才入市。
 
 ■遏炒卖楼花,弄巧反拙
 
 新盘除了拍卖,另一个可能性是抽签,按抽出的先后次序选择单位。好处是,好单位不会整批落入炒家或经纪之手(假设在抽签中没有人获得特殊的安排)。一般来说,抽签可以将较多的单位直接卖给用户,令炒风收敛。但纯为遏制炒风,拍卖更有效。除非禁止发展商在抽签前,优先将单位卖给炒家和经纪,否则抽签与现行的办法基本上并无不同——除非同时限制中签者随即转手。
 
 楼花之所以形成市场,因为发展商和用家都想分散风险。这一方面降低了发展商逆市卖出大多数单位的风险,反过来也保障用户,以免其在市况有利发展商时,以高价买下大多数单位。但要起到这种作用,首先要将相当数量的单位交托给炒家和经纪,让他们去分担风险和物色买家,发挥双重的功能。
 
 楼花作为一种期货,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稳定现货也就是二手楼的价格。打击楼花炒卖只会弄巧反拙。如果所有单位都直接卖给用家,又何须有期货市场?楼市兴旺时,新盘抢手,用户很难直接向发展商购得单位,必怨言四起。反过来若楼市惨淡,用户却又没有义务向发展商购买。
 
 减少内部认购的话,其中一个后果是炒家和经纪持有楼花的比重下降,但并不一定对用家有利。有幸买的单位的用家,可能觉得自己省了钱,因为直接向发展商购入,勿需靠炒家和经纪转让,多付一笔溢价。但这些“幸运儿”没有想到,没有炒家和经纪分担风险,发展商会将这笔帐加在售价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而且,少了炒家和经纪的中介,发展商较难为单位找到买家。与此同时,那些未能直接向发展商购入单位的买家发现,炒家和经纪放售的单位少,最终还是要付高价。
 
 香港打击炒风的其他措施包括:限制预售期的长度,禁止“摸货”(confirmor sale)或加征印花税务局,“挞订”(取消交易)者罚款。这些措施都会降低楼花分散风险、为单位物色买家的作用,而正如上文所述,对发展商和用家都不利。
 
 公众不满新盘供应集中在少数发展商手里。但限制炒楼花的话,小型发展商更难分散发展风险,更不可能与大发展商竞争,市场集中度只会与时俱增,结果成为增加管制、立法促进公平竞争的籍口。最终变成管制生管制,愈管愈烦。
 
 限制炒卖的措施若充斥市场,期货价格讯号的“含金量”会下降,削弱楼花为现货交易提供走势指标的作用,淡化期货稳定现货市场的功效。
 
 ■助减楼价波动,有研究支持
 
 我在香港大学的四位同事黄兆基、姚炎、谢国生与邹广荣探讨过1991年8月到2001年3月本港反投机措施对现楼市价波动的影响。
 
 按照当局出招打击炒卖的时间,这项研究将上述大约10年的时间分为三段:初段由1991年8月到94年5月,中段由1994年6月到98年5月,末段是1998年6月到2001年3月。初段对楼花买卖不设限,中段积极限制炒卖,但末段撤回大部分1994年起实施的限制,只保留印花税。这四位学者假设,中段现楼市场的起落比初段更大,但末段介乎前两段之间,并对现楼市价的起落产生中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开始管制后,楼花买卖严重萎缩,现楼市价的波幅显著扩大。但1998年部分放宽管制后,波幅有所缩减。这个结果与楼花炒卖有助于减少现楼价格波动的假设相符,从而说明,打击炒卖抬高了市场资讯的成本,令更多成交在“错误”的价位上达成,从而扩大了现楼市价的波幅。
 
 这对用家和发展商都有所影响。限制期货炒卖的话,对真正的用家不论是买入楼花(期货)还是二手楼(现货)都不利。这就是好心设限意想不到的后果。
 
 香港之所以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卖楼,可能是因为在单一城市的经济里发展物业,不得不承受较高的风险。香港作为单一的地方经济,发展物业时无法借助邻近各地的市场来分散风险。发展商可能因而发奇想,分期预售尚未落成的新盘,籍此分散风险。
 
 ■霍老创见面临挑战
 
 我在《南华早报》撰文论述楼花问题(见上周本栏)多年后,方知这个相法来自已故发展商霍英东先生,难怪他成为香港地产建设商会的创始会长,后来尊崇为永远名誉会长,实至名归。
 
 我曾有幸应霍先生之邀与他同行,乘船往南沙港参观他的发展计划。途中曾就卖楼花一事请教于他。霍先生十分谦虚,说当初只是想试一试,看是否有助市场置业,也方便卖家销售单位。他告诉我想源于对分期付款计划的观察。卖楼花的构想本身并不复杂。市场人士后来在霍先生的原意上发挥,逐渐完善这种办法,现在可说已经十分细致,但很少人明白背后的意义。
 
 目前看不出楼花市场有失灵的迹象。炒卖家可促进经济效益。用剑桥大学经济学家Nicholas kaldor男爵(1939)的话说:“任何的预见既然不可能完美,则让投机者存在世上,只会有助于提升我们预见未来的能力,保乐不为?”
 
 二十年前我以为,公众只要明白楼花的经济学,看待炒卖时会较为明智,避免想当然。现实原来没有那么简单。政府自今年起杜绝摸货,楼花市场自此告终。发展商虽然可继续预售单位,但已经没有转手市场来替他们分散风险。在历史上,投机行为一直被指责是市场失衡的罪魁祸首。王子自古以来一向乐于遏制投机和牺牲投机者以安民;这会否成为香港最有创意发明之一的最终命运?我希望此文不会变成它的悼辞。

后注:王于渐,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引,经济学讲座教授。他是香港经济研究中心与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创办主任,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总监。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竞争、监督机制及经济发展。本文是他针对楼花(大陆称“预售”)的一篇要文,颇具看头,因此推荐。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评论者:keeper
后海湾的那些准现楼(宝能太古、君汇新天,,)为什么有那么多明显低于市价的一手房源放出来,这种运作手法算什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