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有反常
今天电视台到公司采访,问到一些问题。我选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汇总,给大家做个参考。
2008年,调控政策没有现在这么严峻,当时房产投资客纷纷减价出货,房企反应次之。2011年,限令政策之严峻史无前例,此时变成了房企反应强烈、大减价出售,而房产投资客反应相对淡静。
而今年的降价还表现为:大房企降价积极、比如万科就是带头大哥,而小房企降价不积极,降价卖掉了、队伍反而不好安排了。这种变化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大房企逐利点:已从下游转向上游
本次调控,降价最多的其实不是房价,而是土地成交价格,这是一个已经出现但是被忽略的市场现状,而这恰恰是理解当下市场出现怪象的枢纽。
地价跌幅超过房价,这样一来,下游(面对最终购房者)的利润空间不如上游(土地市场)的利润空间。作为大房企来说,预期耗费精神去和市场分散的客户谈判,不如在下游让利给购房者、降低博弈难度迅速回笼资金。
回笼资金后,到土地市场上去收货,一旦市场正常,那么所获利的空间就将倍数于卖房!大房企的逐利点,已从下游转向上游,这是本轮房价由大房企起到最积极带动作用的关键。那些还局限在下游打算盘、而忽视上游出现的重大转机的房企,将失去2012年将出现的十年来最佳的买地时机,从而失去2015年后在竞争链上的现有位置、堕落不止。
需要提醒的是,1.现非买地时,却属甩房季;2.产品疯子皆将有恙;3.农时春后割候烈,此乃向本公纳粮佳时,可年余;4.店家春前犯规无罪,春后放马生息;5.就个体来说,不投资=好投资;6.不罪官只罪己。
■购房者:钱无用,而房有用
本轮如此严厉调控,之所以会出现降价时房企积极、而购房者不积极的状况,除以上原因外,还与个体的机会不如企业多有关系。企业有土地市场的巨大机会在等待,而个体呢,货币信用越来越差、但是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土地市场门槛太高,而个人没有实力参与),即使卖掉房产,也找不到更好的途径。
因此在理性权衡之下,购房者更多地偏向持有房产、而非持有货币,就不难理解了。在经济注入流动性的背景下,滞涨的忧虑越来越重,此时先让无法说服购房者持有货币。
■降低存准率早有预兆
因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量大,影响货币供应量,10月起央行将其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当期M2为81.68万亿(旧72.35万亿)。委托存款、实体经济部门理财品、外汇存款、地方政府存款等均可能计入M2。如此重大统计变化,其实就是为了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做准备。
由于新纳入的M2存款主要放在国有大银行,结果可能是大银行钱紧,中小银行钱多。效果是对中小银行的定向宽松,同时也是对中小企业的定向宽松。而降低存准率后,由于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放大了约9万亿,因此存款准备金的收缴总额将不降反升,稳定市场对于过度放宽的预期!
■4000亿没用,必须继续放松!
本次调降存准率0.5个百分点,释放出4000亿人民币,这是在稳定事件频发、GDP增速下滑、外汇减缓背景下,大陆自08年后首降存准率,释出0.4万亿,不但对楼市、对经济也近无用,故再放松必行。
而由于全球7央行联手注水流动性增,货币泛为工具而非信用,因此民众一旦过了富裕线后,持有货币的动力依然微弱。在中国大陆,钱并未少,只缺中央表态,此次调降说明是政府是经济政府,而可能触发的通胀将使得避险情绪上升,从而间接有利于楼市。这是次次降存准率的无用之大用。
但房地产行业可能为此次调降存准率付出代价:1.限购可能继续执行,而这是最严厉的楼政;2.房企限制贷款继续,因此可能向其他行业高成本融资。
■楼市关键在于按揭的事实停止
各家银行为了竞争,银行因摸不准今年到底有多少信贷额度,所以先接受开发商的按揭申请,并先收3-5%的费用,对于按揭业务都包揽下来,但实际又没钱放贷,导致等候房贷的房企大排长队,全国积压而未放的按揭估计有6000亿左右,非常庞大的数字。
如果按现在的发放速度,必须要到2014年所有积压的按揭才能发放完毕,从而导致开发商卖掉的房子也无钱回收,直接导致企业家跑路、高利贷事件屡次发生,更有实在承受不了的房企来办,带工人去银行打闹要账的。因此,放松按揭放款的约束才是楼市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