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行业观察
深圳旧改,对房企版图及楼市格局带来的影响

作者:尹香武(半求)转南都左娟采访稿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1-12-23 12:44:47点击15111


摘要:本文是昨天南方都市报记者左娟对房地内参负责人尹香武(半求)进行的采访记录,以及朋和置业贺承军、深职院邓志旺、综合开发研究院宋丁、绿景集团张梧峰的评论。现对其记录中的错漏之处予以修正后全文发布,原采访稿请见http://gcontent.oeeee.com/b/24/b24d516bb65a5a58/Blog/a1f/22e4b3.html

■旧改的影响:尹香武(半求)接受采访的记录

南方都市报:这两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会否影响行业格局变化?
半求:很明显。回顾起来,深圳房地产史上已经发生了几次格局重构: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本地国企为主;二是新世纪,股份制、专业化、市场化的房企成为主导;第三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深圳进入了深度城市化阶段,一些占据旧改资源或具备旧改优势的企业,将再度上升为主力。

南都:哪些企业更强了,哪些逐渐沉寂?
半求:变得更强的一是深耕某一区域、有过旧改经验的民营企业,比如绿景、佳兆业等,他们与当地的街道办、村委会比较熟悉,谈判合作有优势;二是有大型综合体项目操作经验的央企,比如华润、招商等,更能获得地方支持;三是一些具备较好商业模式的企业,比较能获得原住民的信任和支持,如卓越、京基等。总之,在开发领域,以前大概是有钱就能做,而今逐渐地转变成谁有模式、谁能整合资源,就给谁做。

南都:这为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或机遇?
半求:最主要在品种、模式上。通过城市更新,很多都要做综合体项目,这对原来一些专业化、单一化的开发公司是新挑战,“一招鲜”已经行不通。比如华润,它的模式并不灵活且运营成本高,但频频拿到核心城区的大型项目,凭借的不只是央企身份,更是它整合资源、操作大型城市综合体的经验。

南都:这么多综合体上马,是否也将影响城市格局和区域楼市?
半求:这是必然的。这段时间我们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尤其可关注罗湖。罗湖是深圳最早的中心,后来逐渐被遗忘,而今是原特区内城市更新量最大的一个区。“金三角”、湖贝、黄贝、水贝等,将重新成为一个都市新兴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南山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大盘聚集地,而今面临建成率已高、旧改量不足,风头将会被罗湖抢去。之前是大批人克服心理距离搬到南山去住,以后又将会有很多人回流到罗湖。

南都:以上种种变化,投射到市场,将有何影响?
半求:最大的就是“沉没成本”大大高于以前。“沉没成本”即无法通过提高效率节省的成本。比如原有建筑的残值、回迁的成本、为拆除建筑所产生的费用等,而这些都是之前直接拿地开发的项目所不需要付出的。以前房价的成本主要是“地价+建安成本”,而今是“地价+沉没成本+建安成本”。我们估算在福田、罗湖、南山这三个区,目前的“沉没成本”不会低于5000元/平方米,甚至高过香港、台湾,是全国最高的。这是深圳房价面临的无奈现状,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专家观点

一、观点A:大企业拿巨无霸地块易造成垄断

贺承军 资深地产评论人

城市更新是否真是一块蛋糕,现在说不准。当前的政策还在磨合当中,现在介入是否合适,介入之后能否拿到手,此后的拆迁、报建等不可控因素还很多,时间成本有多大、利润有多高,一切都还没定论。只是对房企而言,他们需要需要拿地。而一线城市的地很少,城市更新会是一个重要选择。

大型央企、国企大举进入某个城市,我认为这本质上是不利的。这就跟我以前说的“野蛮住宅”有些类似,这些大企业拥有的庞大资源和资金,会造成某个区域的土地垄断。动辄上百万平方米的地块俨然一个小王国,虽然能解决政府的一揽子问题,如拆迁、套路、公共配套等问题,但大企业介入获取的巨无霸地块,对行业竞争而言是失衡的。它跟过往的招拍挂“价高者得”,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大型房企进入深圳,将其作为主打方向应该不太可能,现在还只是以某些项目为样本,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毕竟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繁多,开发周期也存在不可预知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系列名单其实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报项目成本并不高,这很容易,真正麻烦的事儿在后头。单个项目在全部结束后是否能盈利,利润有多高,现在还没有好的参照样本。

二、观点B:城市更新成主流,影响行业透明度

邓志旺 深职院管理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近两年来,通过城市更新获取土地储备,已经成为主流方式,这也在逐步改变深圳房企的开发模式,而外来企业的进入,也将逐步改变深圳房企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这将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招拍挂,城市更新方式获取土地还存在诸多弊病。其一是透明度下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掌握的资源更重要,这里头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外人不得而知。如果持续不改善,房企拿地环境会恶化;其二是抬高了企业拿地门槛,同时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对企业实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小型、实力有限的房企将会被淘汰,大型房企显然会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些大型上市企业、央企在深圳拿到巨无霸地块,积极参与到深圳的城市更新中。这些大企业进入深圳,将会使行业集中度更强,土地占有格局也会再分配。

三、观点C:大批外来者进入,证明深圳有上升空间

宋丁 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

外地央企进入深圳拿地,这是非常正常的。深圳本身受限于自身有限的土地供应,只有通过城市更新进行二次升级,这是大环境。拿深圳本地的实力房企来说,早在三四年前就基本开启布局全国的战略了。本轮城市更新大门的开启,动辄上百万平方米的大体量让他们重新杀回深圳的成本无疑过高,这就给窥视深圳已久但苦于没有土地基础的外地企业以机会。对深圳市来说,城市更新带来新一期的机遇,必须要打开门户,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如此双方一拍即合。

如果要谈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困难无非存在于企业对地面建筑的处理,以及过高的土地成本,和外来企业的水土不服。其次在经历了本轮调控之后,房企的利润进一步被摊薄。但依旧抵挡不了他们进入的决心,证明深圳城市依旧有上升空间,包括房地产行业,其中也不能排除政府会给这些项目较多的利润,如较高的容积率等等。

四、观点D:深圳城市更新,本土房企更有优势

张梧峰 绿景集团副总裁

现在深圳可供出让的净地已经太少,成熟地段都需要靠更新来盘活,所以外来房企如果要在深圳发展,参与城市更新少不了。随着更多企业的关注,深圳房企所占的市场份额会有变化。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市更新,到底是蛋糕、蛋卷还是臭鸡蛋,现在定论都还太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城市更新项目运行的周期、过程、规则都不一样,未来的报建、拆迁的时间都比较长、经济成本都比较高,这些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以华润大冲改造为例,实力雄厚的房企与政府一起参与,做起来也仍然困难重重,其它就可想而知了。

但这就是城市更新的本来面貌,只有慎重评估每一个项目才能降低风险,这也在考验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以我的观点来看,在深圳的城市更新中,深圳本土的品牌民营房企会更有优势。一是这类企业了解深圳,熟悉深圳的城中村及未来发展规划;二是民营企业往往能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做起来更细致;三是品牌的民营房企在本土有口碑,同时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外来央企、国企、大型上市房企当下已在加入城市更新中,但目前尚未占据更大份额。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评论者:过客
岗厦旧改如果成本真的只有一万元,那确实是好买卖。
0
评论者:老吴
楼上:你过虑了。京基100的成本是每平方米1万2左右,它现在之所以只租不售,就是因为成本太低,需要预交20多亿的增值税。我有一个直接参与岗厦旧改的朋友告诉我,岗厦旧改的成本大约是每平方米1万元。
0
评论者:过客
深圳旧改的利润是否如想象的那么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尤其对于地段好、体量大的项目,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成交量低迷持续下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就拿华润大冲项目而言,从项目立项到谈判,再到拆迁、动工,耗时巨大。从规划到实质性启动,就花了几年时间。拆迁从2010年初到去年年末真正拆完,就花了差不多两年,碰上一个钉子户,就可以把整个项目拖住。而每天光利息损失就不少。 按照协议,一般还得先建拆迁户的回迁楼,在回迁楼之后的建成面积才能产生真正的现金流。就以大冲为例,大冲旧村改造补偿金将造就10个亿元户,400户千万富翁家庭,加上其他百万级的,光补偿这一块就至少价值百亿,算上建安成本、资金成本,大冲项目成本就已经接近300亿。 而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深圳全年的新房销售量也就300多万平米,一个大冲项目,建面就超过300万平,在没销售完之前,其利润都是账面的,是虚的。即使能够全部销售完毕,其消化周期估计也得几年。中间如果资金链出了问题,那风险可就大了去了。
0
评论者:嘿哈
半球老师又重新看好罗湖的前景了?
0
评论者:过客
老吴说的是对的。旧改利润大高,需交税太重。 近期对旧改作过一个税费研究,发现如何交税的问题上,有许多问题搞不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