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欧洲与中国“时间观”完全不同
■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家园感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受够了!
■承载历史最大的人文载体:中国建筑需要思想革命
■三千海10多亿的执迷采购,导致中国石价上涨20%
■大佬推荐:对建筑偏执狂的不适应、不相信
正文:
■欧洲与中国“时间观”完全不同
中国号称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要感受历史脉络却委实不易。原因在于,传承历史、凝聚时光最主要的人工载体是建筑。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建筑寿命都普遍较短,原来的木质建筑容易腐烂,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距今1232年、但可惜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而中国大地上的现代建筑,则普遍寿命在70年一下,相当于两代人换一次建筑。
以至于在中国大街上,看到百年建筑的机会少之又少,及时看到,那也是皇家建筑多,而民居基本等于零。而去过欧洲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种情绪,那就是:惭愧。因为当中国的百年建筑是稀有现象时,欧洲的老城区,则是大片大片保存完好、已然在使用中的古建筑,百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建筑在欧洲并非偶然与特例。
因此,当欧洲大地上建筑传递出历史感、厚重感而常让人感觉安详、踏实时,中国大地上的建筑,则传递出陌生感、不安全感、距离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欧洲人、中国人“时间观”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国度的建筑质量的差异。欧洲人的时间观是“线性的累积型时间观”、时间是不会重来的、是一直向前的、因此必须一次性做好;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则是“轮回的闭合型时间观、任何事物无论好坏都是轮回的、因此做大极致就成为多余。
■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家园感是怎么来的?
表现在建筑上,就是欧洲人以永恒的心态来建设、近代及以前,欧洲人以岗石为主原料进行建筑,不惜牺牲时间、成本、面积;而中国人以轮回的心态来建设,结果是欧洲永恒了、而中国轮回了。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中国历代皇帝,往往不惜工本,以欧洲标准(时间、岗石用料)建造自己的陵墓,因而,中国总要通过对皇帝陵墓的开挖,来感受以前的历史。
可以说,在对待陵墓与建筑的态度上,中国皇帝与欧洲贵族恰恰是相反的。中国在地下埋藏少量奇迹、而欧洲在地面铺陈大量奇迹。中国人一到欧洲就会有羞愧感、也就完全可以预料了。其实,历史感非常重要。比如任何给人最顶级享受的奢侈品,其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历史、二是品位。只有历史感,才能带来经典感。
而也只有历史感,才能使得人们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家园感,这就是历史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在杰克·特劳特、史蒂夫·里夫金两位大师合著的《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这本书中,引用卡罗尔·穆格博士的话指出,人一旦成为连续线索上的一员后,就能具有特殊的力量,这条线联结、结合了一个人的生存权以及传承先辈、经历死亡并传给下一代的历史,这个联系是不朽的。
■中国人受够了!
如果人们感觉不到历史,不知道先辈,就容易感到被孤立、被抛弃、情感上被切断并且没有根基。没有过去的历史,就很难相信将来……历史是连续的,联结、结合了一个人生存权以及传承先辈、经历死亡并传给下一代的财富;历史得以连续会使得人们会变得更大,生命得以延续,反之则容易制造消极情绪,并且导致感情麻木。
从这一点上来说,破四旧后的中国人,经过近40年已经受够了历史传承被破坏,也正因此,比中国更年轻的欧洲大地上,竟能够吸引来这么多中国人到这里体验历史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二哥、出口的老大,已经是全球当之无愧的一极,以前在温饱堪忧阶段对历史胡作非为的行为,已经不可能再发生了,转而求之的是对历史感的渴望。
正是因为看到了历史感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少知名的企业公司,都在经典的历史概念,以区隔对手。不少营销人员会想向他人展示企业的悠久历史和经典文化,以此来表明他们为何与众不同。这也可以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企业的历史连续的,企业文化是代代传承的。
■承载历史最大的人文载体:中国建筑需要思想革命
比如说,早在1919年,施坦威钢琴就在一则广告中被描述为“不朽的乐器”;克罗斯则表明自己的钢笔是“始于1846年的完美经典”;兰利苏格兰威士忌则把自己定位为“苏格兰威士忌鼻祖,尊敬的政府根据1823年法案授予兰利酿酒厂第一个执照,允许它在苏格兰高地上蒸馆纯麦芽威士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但遗憾的是,当企业营销注重历史感的时候,由于建筑本身一旦要追求永恒感、历史感,成本将级数提升,因此当品牌营销上历史感已经大型其道的时候,基于质量的建筑历史感却迟迟没有企业跟进,实在是非不为、而是可为却难为也。难道中国人心灵,活该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吗?中国人就没有福分在自己的大地上享受百年、几百年建筑带来的历史美感吗?当然不是,中国人已经受够了!都极其渴望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始感受到媲美于欧罗巴大陆上的历史感与经典感。
那种因为质量地裂而丧失了建筑留存价值的现象,势必形成在一个很短的周期内建了拆、拆了又建的恶性循环,造成对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前段时间,听三位行业大佬言及,北海有个3000亩的项目“天隆·三千海”就把自己的使命直指百年建筑、历史感,听闻直呼幸甚!作为承载历史最大的人文载体,建筑历史感、经典感的兴起与实践,必将带来房地产开发模式的一次革命。
■三千海10多亿的执迷采购,导致中国石价上涨20%
这三位大佬不简单,自己是房地产企业的领袖,对建筑感悟非一般人所能及,不到真正动心之时,是不会轻易对对手的项目表示如此赞许的。共同的是,大佬们率领的都是全国布局的房企,以规模为竞争导向,因此快速高效、大规模低成本复制成为他们治下企业的不二选择,但他们依然心存梦想,希冀有企业能够以质量为本,改变目前的建筑同质化、城市同质化、建筑生命周期很短现象。
广西北海是南方的文化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在汉代就是人群聚集、贸易繁荣的重要地区;而涠洲岛的天主教堂、中山路老街的法式骑楼、北京路两侧的领事馆建筑,更是近代欧洲文明登陆华夏的印记。这里的建筑,记录着两个文明的交汇碰撞,颇具历史韵味。随着平民社会的到来,城市将越来越多地印下普通居者的痕迹,创造造福自己与后代的当代史。
大佬们眼中的天隆·三千海,为了超过200年以上的建筑寿命考虑,以城堡级建筑标准、选最好的建材,单采购石材就已花费近10多亿,导致中国石材价格因此上涨20%,别墅采用23公分厚的花岗岩砌筑,同时三千海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洞石砌筑房屋的项目,并以别墅26米深、高层50米深的桩基结构,打造抵御8级地震的百年建筑。
■大佬推荐:对建筑偏执狂的不适应、不相信
三千海的做法,应该说颇具前瞻性,通过提高建筑标准,努力使建筑生命的周期超过200年,就可以降低资源浪费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时在商业精神充斥整个社会的今天,要天隆如此清醒面对建筑这一城市记忆的承载体,值得钦佩。事实上,或许从成本与经济效益的监督,天隆并非一个最好的商人集团,但是无可质疑的是,天隆却是一个极其值得尊敬的历史实践者、建筑偏执狂。
如果单单以成本效益的角度去考量,就不会有如此的产品,只有用智慧和情感投入与努力,让建筑表达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性格。而正因为天隆并非一个最佳的商人,因而才偏执于做百年建筑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使普通人的居所也能成为城市的基因,成为历史的记忆。从这一点上来看,天隆承担了相当的行业与社会使命,超越了一般的企业定位。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30余年,我们见惯了垃圾建筑,受够了!中国人民在缺乏历史感的环境中生存,也受够了!当三千海以非经济的步伐走进大家的时候,似乎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些不适应、不相信。那么好,我准备践行三围大佬的建议,春节后,将到三千海现场去用我的眼睛、心灵、思想去体验这以个大家还不相信的超级建筑集群!春节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