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孟德拉斯的预言已成现实
■留恋深圳的渔村味道!
■都在抛弃不得不离开的乡村?
■钱只会流向高效的地方:不是乡村,是城市!
■乡村生活,真的只能留在记忆中吗?
■振业•乡墅:在这里,找回丢失的乡村文明!
正文:
■孟德拉斯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举世闻名的法国学者孟德拉斯,1967年首次出版《农民的终结》曾使学术界感到震惊。因为法国是欧洲传统的农业大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却面临农民文明的终结,不能不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农民的终结》1984年再版时,他在“跋”中更进一步明确了本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这本书是农村的死亡证明书,这个文明在生存了10个世纪之后死去了,结局证明我是有道理的: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法国目睹了一个千年文明的消失,这文明是它自身的组成部分。”孟德拉斯在这篇20年后增加的跋中,略带自豪地提请读者注意,他的预言成为现实。
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之间的分离:农业劳动者在乡村不再是大多数了。如果扣除农业劳动者的人数,今天法国的乡镇工人(49%)比城市地区的工人(39%)还要多。而闲暇时间和退休时间的延长引起城里人向乡村和小城市迁移,这种迁移可能是每周一次的,也可能是季节性和终身的,由此造成了第二住宅的大量增加。
也即是说,乡村重新变成一个生活的场所,就像它以前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场所一样。而城市化大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亡反而使得依然生存下来的乡村获得生机,从生产到生活,乡村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其价值的跃升,原因一是在于乡村更稀缺了,二是人们的心灵总是属于乡村的。
■留恋深圳的渔村味道!
无独有偶,一组拍摄在1980年、反映当时深圳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引起了尤其是早期来深圳拓荒者的感慨。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极富活力,吸引着人们大批大批的南下。当时的深圳还保留着一个小渔村的淳朴摸样,罗湖口岸、火车站、东门、售票厅……一如一个未曾仔细开发的小县城。
引起我们感慨的,不光是南下闯荡的那份干劲,那时深圳小渔村的摸样,也是给与了人们无限的留念。那时的天天很蓝、那时的水很清、那时的人还戴着斗笠……尤其在30多年后,当深圳变成了内地第四大城市、世界级都市的时候,渔村的摸样就只能永远靠照片、记忆来会回味了。深圳的乡村早已消亡,只留下当年的渔村式的地名。
其实,不光是深圳,对多半来自乡村的深圳人来说,自己的家乡,何曾又不仅是个记忆了?在城市化迅猛的今天,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消亡、或者说死去了!试问在深圳奋斗的人们,有几个愿意回到乡村?有几个愿意扛起锄头脸朝黄土背朝天?乡村,很多时候只是个一个单词了,再也回不去了。
■都在抛弃不得不离开的乡村?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消亡、死去的不是具体的乡村,而是乡村的经济和文明。千百年来,除了天灾、动荡、战乱,一直以以农耕农产为主的乡村经济,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建社会所谓的盛世,简单地说,也就是农家富足有余,进而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而已。
而如今的乡村,由于各种原因,土地已日益被挤缩、水源的枯竭、水利设施的荒废、城镇建设、交通扩建、私宅滥占、人力不足的废耕等等,人均耕地已经大大锐减。正当的劳力几乎全部多余外出,在乡间保耕的只些老弱病残的的剩余劳力,因而劳力不足,加之长年谷物价贱,农资成本翻增,以至于乡人有一句口头禅:谷物不抵钱,种了够吃就行了。
谁都明白,现在的乡村,如果靠传统耕种,早就全饿死了,根本谈不上生存。就笔者的家乡而言,随便问一问一个老少乡亲,就是这么一句话:谁愿去外打工流浪??只是没办法活呵!表面看起来,这几年乡村变化大了,到处是新楼,过年爆竹震天响、烟花满天飞,可这是一家几口在外拼命做工、省吃俭用积来的苦力钱。这是我们要的乡村吗?
■钱只会流向高效的地方:不是乡村,是城市!
而且,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乡村必然衰败。不是党中央、国务院不重视,也不是农民兄弟不拼命,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完善的医疗教育设施……谁愿意待在乡村呢?再者说,乡村的效率低、没有投资机会,而钱都是往高效的地方流动的。高效的地方在城市不再乡村。在现有的金融安排下,资金会不断地被抽干。谁愿意把钱放在不生钱的乡村?
以前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还出现过非常怪异的情况,中央在西部投下的资金,钱又回到了沿海大城市,如深圳、广州、深圳。这是必然的,因为这里效率高,钱在这里可以升值,而在西部乡村则是贬值的,且在资金调配方便的今天更甚。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流入高效的城市,在医疗、教育、交通都讲究规模效益,乡村成了我们不得不离开、乃至抛弃的地方。
正如法国学者孟德拉斯所言: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在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在分工体系中都是被挤压和排斥的群体。这既是工业社会的必然逻辑,也是农民的必然命运。“农民是即将消亡的群体”。“乡村的死亡证明书”早已下了。
■乡村生活,真的只能留在记忆中吗?
但是,记忆中我们仍然保留了乡村给予我们的感动:与城市的高速工业化相比,乡村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以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具体的印象可以是捉过鱼的小河,翠绿的麦田,甚或是田野里的一座座坟……永恒适度的乡村文明恬静美满,是今人无数次情感停留的所在。
然而,面对已经是回不去的乡村,我们该怎么办,内心里的乡村情结该怎么得到满足于抚慰呢?而且,没有农民的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没有乡村的现代化,会是怎样呢?没有乡村,城市就像是一个无根的漂浮物,只能承载欲望与恐惧,大多数人也将失去一个心灵回归的旅程。一些乡村的朴素观念也就将成为博物馆里的陈迹。
事实上,无论是现在的英国、美国、法国还是其他许多完成转型的国家,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在那里,乡村依旧广阔,像大地一样安放城市,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掉灵魂,不因走得太远而忘记因何出发。而在英国、法国等地,许多城里人在乡村拥有第二住所,他们的乡村生活过的有声有色。
■振业•乡墅:在这里,找回丢失的乡村文明!
它们的乡村主义没有因为现代化、城市化而失去,而是继续呵护漂泊在城里的人心。我们会有吗?而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适合到乡村住呢?是那些不追求效率的人,而且不为投资,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想要寻找故乡,想要找个地方安排灵魂的人。这样的地方会有吗?
有幸的是,这个乡村体验,还不至于完全远离我们、远离在深圳奋斗拼打的人们。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紧邻惠淡交通大动脉惠南大道的振业•乡墅,作为南中国首个原乡风格的别墅小镇,其环境优美,原生态的绿色景观。这里或将是深圳人的乡村情结的最好归宿地。这也是振业•乡墅所最为稀缺的资源:给予都市人的乡村文明体验。
相对的说,城市是物质化的、乡村是精神化的。多年来我们已经丢失了乡村文明,如今我们正试图找寻。对那些实现了财务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人士来说,在振业•乡墅,或许就将找回记忆中乡村的美好点滴。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情结的乡墅,将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好的安顿场所。(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