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侬个新街里是不是抄袭阿拉新天地?
■关于成都与上海的微博争议
■从周立波现象看上海的自卑和封闭
■上海一直以来“自绝于人民”
■成都的魅力与影响力
■成都完胜上海,新街里必超新天地
正文:
■侬个新街里是不是抄袭阿拉新天地?
记得上次去成都的新街里考察项目时,遇到一个上海人,一脸高傲地问:“小赤佬,侬个新街里是不是学阿拉上海人的新天地啊?”立刻无语。事后想想,把新街里和新天地做一对比,把成都和上海做个比较也未尝不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只要通过蓉沪两地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位于长江入海口,面向太平洋的上海,其海派文化与其开放式的地理位置并不相符,具有很强的孤芳自赏式的封闭性,很难走出上海一隅,走向全国。相反,虽然成都的僻处四川盆地,现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反而早就出了开发大气的川派文化,其在全国影响的人口、范围和地域都比上海大,也川菜为代表的川地文化不仅走出了盆地,走向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
■关于成都与上海的微博争议
近日,当我司负责人在微博http://weibo.com/szbanq上发表了类似上述的观点:【上海只是孤芳自赏者而已:众乐乐Vs偷乐乐】上海话\海派清口\上海菜…上海在消费\文化\休闲上,仅为自己为本土,而不能输出,没造福更多人。反观四川成都,四川话\川剧\川菜\成都休闲模式\川人的达观态度\历史与文化…影响的人口、范围和地域都比上海大。上海孤芳自赏、成都造福全国。#香思录#
此微博一处,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有赞成者,有反对者,不同的声音如洪水般铺天盖地而来。
赞同者说:
上海在营销领域上的输出功能太弱了。一个行业、城市如果不允许、经不起批评,这个行业、城市是没前途的,我们应该欢迎批评。就比如说深圳这几年产品创新退步了,营销也有所退步。要警惕、批评!
上海拥有中国最好的位置——沿海岸线中点,距各重镇距离适宜,内需\出口地理优势全有,但1966年后沉寂。
一些上海人,对全国其他地方及其市民,存在着明显的价值预先设定,这是营销的大障碍。
老一代上海人性格缺点明显,好安逸恐竞争,总想回到过去,所以排外。而好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他们的自大,其实他们完全没看清形势,只知道谩骂,不会反省。放到全国其它地方,完全不见这种强烈排外情况。如老上海人还只知说没行动,本以脆弱的他们会随着全球化更加边缘。
一百多年积淀太短,旧的逐渐消亡,新的还未建立,自己消化还来不及。除了排外,很难提炼出核心特征。
上海缺乏引领时尚、走向世界的胆识。搞文化只搞点老阿姨跳跳舞,电视上只放放哪儿好吃好玩•••
反对者如;
上海的文化背后是强烈的公民意识。当然不能传播到别地。
上海所谓的"芳"其他地域的人是难了解和模仿,这与上海的特有历史地域生活密不可分,海派文化植于上海根深蒂固。
还真想不出四川传播出影响全国的所谓文化,成都其实也已没那么休闲了,另休闲也未必是个褒义词,还没发达到那个程度就谈什么休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懒'。
四川话好难听,川剧不看,川菜不爱吃,成都休闲模式是什么?抱歉没听说过。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简单的做一下对比和探究,以便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从周立波现象看上海的自卑和封闭
周立波很强调上海的地域特色,同时对目前走红的喜剧小品演员表示出一种不卑不亢式的不屑,他一方面很想告诉媒体,他们那些所谓的幽默、搞笑都很低级,缺乏他那种儒雅的睿智,对北方喜剧演员红遍大江南北感到不平衡。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自己很好,有特点,该受到人们的喜爱。他说:“我可以听懂你的幽默,但你听不懂我的幽默。”周越是强调这些,就越觉得他不自信。周立波认为他拥有一千多万上海听众,对他来说足够了。他根本没必要走向全国,更没必要上春晚。
在上海人看来,大上海、大商业必须要有一种大文化相辅相成。但是恰恰这个海派文化很小,这一直是大上海心中永远说不出的痛。因此,当周立波引发上海人民的狂欢,确实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因为那个最小的地方在壮大。但随时事态发展,这个壮大的部分又开始回到它的“小”,过分强调自己的纯粹性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
周立波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上海人民寻找回失落的世界的愿望,因为只有上海人在听周立波的清口才会笑,外地人听了只会强颜欢笑。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借周立波重新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海派文化重归自娱自乐。
周立波现象让我们看到一种海派文化的自卑和封闭,上海话、海派清口、上海菜……纵观上海在消费、文化、休闲上的创造和产出都仅仅只是为自己为本土而制作,却不能输出,去影响上海以外的世界,没有造福更多的人。
■上海一直以来“自绝于人民”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就一连发表四篇评论文章,力陈上海社会之丑恶、黑暗、肮脏;傅斯年则说上海臭气熏天,竟以模仿妓女为能事;后来周作人也说上海只有“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钱钟书则用挖苦的口气说,如果上海也能产生艺术和文化,“正像说头脑以外的手或足或腰腹也会思想一样的可笑”。总之,在他们的眼里笔下,上海滩是一个藏污纳垢之所,为非作歹之地,而沈从文等人所谓“海派”,则谁都知道是一个恶溢和贬义词。
目前在中国,真正很强调地域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的只有上海。北京市的杂货铺,不是专卖店。上海人把海派文化弄成了专卖店。具备专卖店特质的四川、广东,也从来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是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发展、融合,不管发展成什么样,地域的人不会产生焦虑和恐慌。比如四川的盆地文化,它可能很封闭,但它可以走去,请进来。南粤的商业文化,也从来没有过分强调它的特征,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全国能接受他们越打越广意味商业市场越大。本质上讲,四川与南粤文化都是在自闭中寻求开放——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但海派文化不这样,海派文化在它形成的那天起,它就是封闭的,所以上海人很本能强调自己的特征。但是多年来它一直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这让海派文化很尴尬,这造成了它一直以来“自绝于人民”的特征。
■成都的魅力与影响力
反观四川成都,这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 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成都是一个文化故都,是四川人的精神家园,也是盆地文化的杰出代表。5千年前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三国时代”都是成都引以为傲的资本。成都人的骄傲还在于无论唐宋鼎盛期间,还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四川都孕育了一批文坛精英和艺术闯将,李白、杜甫、“三苏”没有一个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高峰。就是郭沫若、巴金,张大千也是20世纪的文坛泰斗和艺坛翘楚,今天新文化的领袖能站得住脚的人,可以说是无出其后的。
从精神世界和文化层面来说,成都人永远都不会被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打败,成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骄傲,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人不能比拟的,只要到过成都的人,都会被这种文化情感所感动,甚至灼伤,有些则甚至浸淫在这种文化中不能自拔,或者以身相许,或者永远在此安身立命。这就是许多下江人在抗战之后,再也不愿买舟东下的原因。恐怕北京人没有这样痴情,上海人没有这样忠贞,重庆人没有这样底气,只有成都人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一腔豪情。
■成都完胜上海,新街里必超新天地
所以,四川话、川剧、川菜、成都休闲模式、川人的达观态度、历史与文化……这些地域特征明显但却喜闻乐见的川地文化影响的人口、范围和地域都比上海大。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可能不知道上海为何物,但很少有人没有吃过四川人发明的麻婆豆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出结论,上海文化孤芳自赏、成都文化造福全国;上海人的眼界和消费观念更像是乡下的贫下中农,而成都人却是骨子里的风流蕴藉,文化和消费观念都很超前。在这种语境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成都第一街的新街里必将拥有比上海新天地更的发展潜力和价值空间。
据悉,9月28日,应黑钻卡卡主强烈要求,和记黄埔地产打破市场常规,不排号不收诚意金,直接低调启动新街里第三街首批次内部优先认购,吸引近200位品牌豪客前来抢购总价逾千万的黄金街铺,片刻,首批逾9成街铺即宣告超额售罄,品牌客户高达80%以上。应广大客户的强烈要求,新街里将于10月19日紧急加推第一街,解渴市场之需。(ZPJ)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