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回忆过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反观现在:自然缺失症
■自然教育:从室内到室外
■中航元•屿海:找回缺失的童年
正文:
■回忆过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提到童年,以笔者的亲身体验而言,脑中闪现的大部分是大自然相关的画面,还有那些与自然无比亲近的日子。比如那些鸟窝鸟蛋,隐约中似乎还有烤着吃的经历,不知道是自己还是别人,好残忍啊想起来,不过味道绝对香。但上树捉鸟可是技术活,弹弓打下来的几率不高,有时候就是小的雏鸟,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黄嘴鸟,基本上我们带回去养没有活下来的,可怜的家伙们!
当然,最快活的就是夏天了,每天一放学,男男女女跑到稍浅一点的水库,脱光了膀子,飞身跃入,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的游动。当然,稍微有点“财迷”头脑的,入水摸田螺那是必须的,虽然当时田螺的价格不怎么的,但一摸被衣服包起来、鼓鼓的战利品,心里那份得意,从不与别人说!
还有清明时节的映山红,一开便是遍地,随手摘一朵,拔去蕊,放在嘴边哈一口气,然后吃下去,味道有些淡淡的酸。那时候,我们上山砍柴,田间放牛,割猪草,抓青蛙,捡蘑菇、摘野果,在自然的世界里,在田野里、真正的土地上奔跑,流下汗水,还可以玩泥巴,让皮肤感觉到湿润的颗粒,闻到自然散发出的味道。
■反观现在:自然缺失症
而纵观孩子现时的童年,除了上课之外,孩子的日常休闲活动都消耗在所谓“三电”──电视、电脑、电动游戏的虚拟影像世界中。室内呆久了,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狂躁症频发。现在孩子成了“宅童”,在美国,小孩从小生活在汽车座椅、安全高凳和儿童推车里,长大后,在室内时间也多过户外时间,基本上与自然隔绝。
在《林子里的最后一个孩子》这本书里,卢福说道,现在的儿童多患有“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他们的成长不接地气。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晚上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听不到远处的声音,不会和别人一块玩……
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也失去了很多天性和能力。
■自然教育:从室内到室外
让孩子走入自然,这是父母必须思考的问题。“自然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应对现今儿童当中存在的“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有效措施。这个概念最早被美国人Richard Louv提出,他早期做了多年的研究调查,发现接触自然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益处。
这些研究比较了每天在平坦游戏场玩耍的学龄前儿童,已计划同样时间在树木、岩石等高低不平的自然表面上玩耍的学龄前儿童,结果过了一年以后,在自然环境里玩耍的孩子在测试中展现了较佳的运动协调能力,尤其在平衡感和敏捷度方面。
不止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拉孩子出去遛遛,由室内走向室内,可增强其博物智能。此外,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也能刺激多重感官,把孩子的各种潜能调动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
另外,已有许多医疗单位发现,将注意力不足、多动症的孩子带到户外,症状会有大幅度的改善,比服药或借助电子矫治仪器更有效。而即使孩子的身心发展正常,也要让孩子尽量亲近土地,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不要让孩子整天挤在水泥丛林里,没有风景、没有阳光,视野始终被限制在五米之内,忘记了其实在屋顶之外,我们的头上还有星空。
■中航元•屿海:找回缺失的童年
在中航元•屿海,不管是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还是让孩子在山水间玩耍,这一切变得真实、可触可感起来。来到中航元•屿海,围帆船基地、山涧溪流、泳池、园林层层围绕,在视野下2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天相接、蓝天一色,给人无望无际、一览无垠的辽阔感。像置身于儿童时刻的大自然,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同时,项目背靠3000亩原生态森林运动公园,为惠东滨海项目所拥最大的山体资源。为人熟知的市区内的莲花山公园194公顷(2910亩),也不抵中航元屿海独享的山体资源。大面积山脉成为自家靠山,纯天然的负氧离子比市区高几倍以上。如此高质量的自然环境资源,相信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估量的良性效果。
此外,项目未来还将在外围打造一条登山道,自南向北延伸于生鸡仔山间,长度约10公里左右,正常步行需约2小时,这也是区域内滨海线最长的一条登山道。届时可带上家人穿越于原始山林间,感受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让孩子找回失去的童年。(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