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严厉调控下房企拿地热情不减,一线城市频出地王
■房市两极分化,大房企扩容小房企或出局
■未来市场的争夺,将是房产模式的争夺!
■协信:模式独特,天地依然广阔!
正文:
■严厉调控下房企拿地热情不减,一线城市频出地王
楼市回暖,土地先行。在房地产市场销售火热的带动下,房企拿地热情也如天气一般逐渐升温,大多数房企持续积极拿地,多地不断出现“地王”踪迹。6月份以来,“地王”这个词几乎让不少人产生了“审美疲劳”。龙头房企、上市房企甚至中小房企如饥似渴的拿地热情,让许多城市的地价纪录被频频刷新。
就在6月27日,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城市均出现高总价地块。备受关注的上海徐泾一地块以47.21亿元竞得,刷新上海今年以来总价“地王”纪录。同日,万科和保利联合体以53.72亿元竞得重庆江北区一块“地王”。南京也推出8幅地块,其中最大一宗地由中粮地产以23.4亿元竞得。
而在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急剧升温的同时,购地热也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6月28日,武汉4块优质地块拍出25亿元。其中,一块地起拍价3.74亿元,引来6位买家竞相举牌,经过129次竞价,被长江置地以5.12亿元收入囊中,成为该片区新“地王”。
■房市两极分化,大房企扩容小房企或出局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各地土地出让底价的抬升,土地购买门槛不断提高,拿地王的都是大房企,不仅小企业拿地难,在优质地块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少企业采取联合拿地、共同开发的模式,共同抵御风险。一边是千亿房企即将扩容,一边是房企数量急剧减少,小房企生存空间变小,调控下,房地产行业两极分化格局越演越烈。
在严厉调控与地价高涨的背景下,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是市场规律的表现,而楼市调控加剧了房企的分化。对于大房企来说,有着几百个项目,有不同的开发周期,不同时期都有收入,可以平衡企业的业绩,风险也相对分散,企业发展也相对稳定。
大型房地产企业以规模优势、金融优势、营销优势进一步扩大份额,市场集中度达致史上新高,还将进一步提高。在房地内参看来,我们预计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极限是5000亿、市场占有率极限是5%。也就是说,即使集中度提高,具有独特模式的房地产企业天地依然广阔,天花板依旧很高!
■未来市场的争夺,将是房产模式的争夺!
而中小企业呢?项目较少,而小企业则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链更容易紧张。受调控影响比较大,业绩不稳定。大量的没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出局。《2012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蓝皮书》预测,2011年-2015年,41%-48%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未来三年内(2013-2015)或将至少有30%的企业出局。
而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到了整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92.5%,这部分企业中,超过8成的企业其生存状态是手中持有的项目在5个以下,存活虽不是问题,但也并不轻松,特别是近两年北京的土地市场,几乎难再见到中小型的开发企业。
所以,未来房产市场的争夺,与其说这是一场政策严控,不如说一场房企实力战,赢者为王。如何在大风大浪的多变市场上站稳脚跟,抵御市场的波动,开创独特模式的房地产企业,相信是各大房企从现在开始就需深刻考虑的问题。
■协信:多角化协同战略,抗市场干扰能力强!
而涉及到独特模式的房地产企业,房地内参重点关注到了协信集团,因为协信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协同发展的基因,并顺利地进入产业地产,并开始涉足旅游地产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多角化全产品线协同战略,并形成了独有的商业模式:基于房地产专业化的多角化运作--住宅地产、产业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的全产品供应。
即在其“精品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旅游加地产”的度假产业化模式、“星光”系3.0时代的商业地产产业化模式—比如成都协信中心•星光天地、“产城融合”的产业地产模式--比如重庆总部城、无锡未来城等等。
这样的好处是,无论哪个独立板块受到外部波及,能迅速调配其他板块资源补给。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多角化协同战略的整合平台,烫平各独立板块风险,使企业收支平衡、现金流顺畅,从而具有应对波动及限制政策的天然优势。国家调控住宅了,可以用商业抵御;调控商业了,还有产业支撑。
也正因此,在这个多角化全产品线协同战略平台下,协信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扩张速度不断加快。相比只做住宅或者只做商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信地产拥有完整的综合产业链,从住宅、旅游度假、商业中心、写字楼到创业产业多模式集成,将住、商、产完整的整合在了一起,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全品类发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