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七年前在中美经济比较研究中提出的中国货币超发问题到如今已被彻底妖魔化了,网络上居然出现了许多“希望今年不要继续超发货币”的新春祈愿。
不难看出,被公众厌恶的“货币超发”是导致CPI上涨的元凶。误导公众得出这一判断的经济学理论显然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笔下的现代货币主义,这一理论一再宣称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个货币现象,增加货币发行量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以至通胀。
我历来主张经济学的“三个正确”,即政治正确、逻辑正确、事实正确。违反了其中任何一项的经济学都是错误的。从事实正确的角度看,尽管过去十年国内的广义货币发行量平均保持在150%以上的超发水平,但真实物价水平或剔除食品后的核心CPI年均涨幅始终维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仅从这一事实出发,人们便不能将货币超发理解为CPI上涨的元凶,姑且不考虑尚处于总体上小农发展阶段的国内农产品供给与货币发行量基本上毫无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让我们得出国内货币超发环境下的物价变化是足够粘性的,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是一个背离现实的公众预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超发?
在正统的经济学当中,货币的基本功用是商品交易的媒介。由此出发,随着商品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货币化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货币发行量自然要随之扩张。当居民的货币支主要集中在消费品并较少储蓄时,以消费品为重点的货币化阶段不会出现货币超发现象。只有居民货币支出开始进入资本品(以住房为主)阶段之后,伴随储蓄的大量消耗以至提前使用未来的货币收入,货币超发现象才应运而生。
为什么国内货币超发现象在1995年以前不存在,而偏偏出现在住房商品化改革后的1996年,当年为107%,次年为115%,2000年升至136%?原因就在于此。
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内货币超发到2005年升至161%,到2010年达到181%?答案是从2005年开始,在楼市旺盛需求的刺激下,不仅居民在大量提前使用未来的货币收入购买住房,而且地方政府也开始大规模举债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一级开发。
虽然我坚信国内的货币超发具有必然性,但我并不认为180%的货币超发程度是合理的,后者严重降低了货币效率。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货币超发在很短的时期内跃升至极不合理的180%程度呢?答案是楼市限购政策。
楼市限购政策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好在符合公众抑制房价的意愿,坏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直至房价不降反升。
显然,只有在楼市持续销售旺盛并足以消化地方政府手中的存量土地的情况下,国内的货币超发现象才有可能从180%的不合理高水平向下降落。如不出预料,回落到150%的货币超发水平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而回落到130%的合理水平起码还要等10-15年。
顺便说一句,在货币超发阶段奉行高利率政策是极不明智的。在很大程度上,高利率是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依靠举债大量囤积土地的过程中,利率越高,囤积的时间越长,土地的挂牌价就越高,出现“雪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