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行业观察
中国房地产总量过剩时代来临

作者:孙建波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4-03-03 10:21:04点击3824


一、建筑业大衰退不可避免

建筑业乘数效应对经济影响深远。建筑行业上下游链条很长,吸纳的正式就业和非正式就业量非常大。1929年美国大危机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建筑业大衰退。1920年,美国总人口为10602 万人,家庭数量为2435 万户。城镇人口占比为51.22%。1920年代前半期,美国本土新建筑总量翻了一番。当美好的建筑繁荣景象破碎时,居民建筑受到的打击最大,启动的新房屋数量下降了90%还要多,从1925年的937,000套下降到1933年的93,000套。当建筑业衰败时,它的乘数效应和关联作用就变成负面的了。

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建筑业繁荣。2012年,建筑业住宅竣工达到22.61亿平米,所有房屋竣工为34.59亿平米,施工面积达到98.15亿平米,人均分别达到1.67、2.55、7.25平米,严重超越了建筑业泡沫警戒线。

预计2013年建筑业住宅竣工面积将超过26亿平米,建筑业所有房屋类型竣工将达到40亿平米,而施工面积已达113亿平米的天量。建筑业从业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如果建筑业大衰退,失业问题将十分严重。

图1:中国建筑业基本指标

建筑业中的商业化最充分的部分,即商品房开发商,这一领域也同样面临“总量危机”。

图2:中国房地产业商品房建设与销售情况(单位:亿平米)

中国的建筑业繁荣处于尾部。中国的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居民住宅建设的广泛启动是在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之后,此前欠账严重。在2008年之前,每年新增居民住宅建筑持续短缺,边际供给小于边际需求;2008年之后尽管边际供给大于边际需求,但要偿还2008年之前欠下的账,住宅总量平衡尚未实现。预计最晚到2018年,中国居民住宅将进入总量过剩,届时面临的将是建筑量断崖式下滑带来的大衰退,非核心城市的房价整体崩溃。

图3:建筑业繁荣即将结束

高铁延长了建筑业繁荣。高铁之于中国,如同美国19世纪末的铁路,将彻底重写经济地理。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新型城镇化,将因为高铁而变成现实。高铁周边100公里的接驳区域,应重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主动接驳高铁,融入中国内生发展时代的高铁网。由于高铁拉动,建筑业繁荣被延长至今。同时,高铁沿线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才具备了想象空间。

图4:高铁规划建成前后全国可达性对比

表 1:可达范围覆盖的经济属性(%)

建筑业衰退是不可抗力,中国将面临就业危机。建筑业过剩是追赶型发展的必经阶段,追赶的步子不可能止于边际生产规模合理阶段,由于社会资本的历史欠账,边际供给能力初步平衡时社会基础设施供应仍然严重不足,必然要经历一个边际产能严重过剩阶段来充实社会资本,为经济的升级发展准备条件。如果因害怕建筑业衰退而提前止步,则必然中断发展,引发更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接受即将面临的建筑业衰退。建筑业衰退将直接影响上下游链条上所有行业的就业,新增失业人口或将超过3000万人。

二、建筑业衰退只能以经济转型化解

建筑业泡沫的破灭将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提供可供分享的廉价基础设施。如果建筑业景气持续,物业价格和租金不断挤压制造业空间。基础设施能够从旧的产业中获得丰厚回报的时候,其使用成本往往显得高昂,前景不确定的新兴产业也就很难分享这些基础设施,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发展成本显得高昂。无疑,高房价构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成本因素之一,也是工业化继续推进的阻力因素之一。这些问题,需要建筑业越过总量平衡之后,依靠边际平衡的市场调节机制来解决。

区域重构和产业升级是长期任务。当高铁改变了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社会将出现很多变化,比如:北上广深的高端科技和服务的发展、内陆城市的专业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内陆城镇群带来的消费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加速兼并重组、本土大众品牌消费品和服务连锁。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安全度过建筑业波动的关键。2018年可能到来的建筑业大衰退是以居民住宅总量平衡为前提的,如果引导得当,有居住保障的人们就不会有群体性极端行为。诚然,泡沫的破灭意味着资本的噩梦,意味着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旧产业的就业群体遭遇不幸。这对政府的公共保障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护泡沫不破灭,意味着提高了转型的成本,实为饮鸩止渴。政府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盲目地补贴所谓的新兴产业,政府显然不可能比企业家更清楚什么才是未来的主流科技。政府的补贴与泡沫破灭所带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相比,无疑是微不足道的。政府要做的,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保障机制,接纳建筑业过剩时期的失业大军。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