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虽然在各个方面显示涨势如虹,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中国经济虽然到处都是危机隐患,但总觉得在悲观中大家早有准备。危机是什么,实际上是一种预期造成的心理落差,引导至整个市场的一种资产表现。比如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违约,在大家都认为比较安全的市场出现了暴跌。所以当市场早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危机就不叫危机,最多是面对一种可知的困难或挑战。真正的危机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不给市场以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像2008年的次贷风暴一样,包括评级机构在内,在危机爆发前,都给了引爆危机的相关机构和产品最好的评级。
谁能防止危机爆发呢?1907年10月,美国银行业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犹太银行家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1913年美联储作为美国中央银行银行宣告成立。
实际上中央银行扮演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从紧急流动性方面避免了市场短期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危机的发生。但中央银行并没有完全掌控市场的能力,在美联储诞生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似乎迎来了较为稳定的一段时间,但仅仅过了不到十年,到了1922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1929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1929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让美联储以及整个美国监管市场推行了诸多限制市场投机的方案,但金融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力往往会让更多人忽视其存在的风险,再加上金融市场在放大人性和快速创新方面让更多的监管措施显得滞后,紧接着美国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提振了美国各产业,危机可能会更加深远。
二战结束至美国金汇兑本位崩盘,美国总共发生了大小6次危机(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也就说美联储和金本位制均没有有效规避掉经济危机的存在和反复。这也让更多的人思考,危机本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像一个正常的人本来就应该拥有喜怒哀乐一样,只是不要让怒和哀占据人生更多的时间。
本文的目的并非回顾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并非寻找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应对逻辑。既然危机本身不可避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危机可能会爆发的点,就像大家所预知的,中国经济面临的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务等危机一样,美国所面临的依然是不可预知的股市危机。
美国早已规避掉了影子银行、房地产等市场可能发生的问题。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影子银行”的负债规模超过20万亿美元(历史最高),而当时传统银行的负债规模仅13万亿美元左右。这也是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各国历次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然而,美国的行动是迅速的,截至目前,美国“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负债规模已经相当,均在15万亿美元左右。杠杆率逐步降低。
截至2013年年底,美国家庭及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总额创出新高,达到80.7万亿美元,全年增长了9.8万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4%。股市总市值增加了5.6万亿美元,房地产总价值则增加2.3万亿美元。去年年底,美国家庭债务仅仅增加了5.4%。美国经济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但实际上这些景象之下,隐藏着诸如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前一样的风险。资产回报总额剧增,股市大涨等,这些数据跟1929年前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最终促使更多人卷入对股市的狂热投机非常相似。
但在如此之好的数据之下,20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值仅增长1.9%,远低于2012年的2.8%。比较类似的是,2006年美国GDP增长2.7%,到了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GDP实际值突然间下降至1.8%。2013年GDP实际值大幅下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个人消费开支增速减弱,这并不符合2013年美国民众财富迅速增长的数据。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更多人把钱拿去炒股了,而并非用作消费。GDP实际值增速从2.8%直接下跌至1.8%这样迅速萎缩36%的年份并不多,近年来,只有美国遭遇恐怖袭击的2001年和爆发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出现过。
上个月26日,美联储发布2014年度的银行压力测试结果。参加本轮压力测试的30家银行中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等均没有通过测试。美银和高盛之所以通过,也是在此之前赶紧修改了资本支出方案,减少了未来股息开支。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压力测试的25家银行中有一大半立即宣布调高股息。据路透社统计,16家银行调高的股息总共达到228亿美元,调高幅度达到23%。实际上跟2008年之前相比,美国整个金融业充当为股东赚钱机器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其规避监管和攫取更大收益的水平显得更高了。
美联储对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其中就包括失业率上升多少、公司违约率上升多少、股指下跌多少等基本市场波动。其实这种测试无法让银行业真正意识到风险,因为很多风险意识是随着预期而变化的,比如当股市回报率越来越高时,大部分机构不会因几句风险提示就突然撤出股市(跟次贷危机之前对房价的看法类似)。此类测试就如同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有史以来的各种监管一样,并没有能力彻底防范掉发生危机时市场会做出的更多极端选择。
要知道在美国各类金融危机当中,跟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等引发的危机相比,因股市崩盘而引发的危机占到大多数。像1929年股灾等造成的危机是所有危机当中最严重的一个。有证据已经表明,美国目前正在进入比较狂热的股市资产膨胀期。包括股息再投资在内,2000年至2009年期间的年度股市投资回报率约为-1%。但若将最近四年纳入其中计算,平均年度股市投资回报率大约在3.5%左右。
1990年以来的平均年度美国股市投资回报率为6%,但自2009年3月以来,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年度增幅达到了26%。更多的美国投资者于2013年重返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回报率已经吸引不了他们。数据显示,2013年重点投资美国股票的上市交易基金和共同基金赚走了1600多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仅201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就上涨了29%,涨幅比政府债券高出32个百分点,创下了至少1978年以来的最大差幅。标普500指数成份股总市值已较一年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要缩减QE规模时高出3.7万亿美元。
诸多投资者已被2009年以来股市的高回报冲昏头脑,贪婪再次被唤醒。更为乐观的投资者认为标普500的市盈率大约也就15倍,向更高的点进发的动力充足。拿摩根大通来说,其分析师认为,2014年开始毫无疑问要“更激进地做多股票”。其实在2008年3月份(美股处在危机大跌前高位),道琼斯标普500平均市盈率也只有10.91倍,要知道1929年股市崩盘时市盈率为6。纵然在耶伦释放消息考虑六个月后加息的情况下,美国两大股指还在继续创出新高,投资者依然认为2014年仍然处于“股市跑赢债市”的周期内。而跟两年相比,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处在高位,其收益率已从2012年6月份的1.45%左右上升至目前的2.79%(收益率上升说明需求减少风险增大)。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的投资者之一Seth Klarman日前致信投资者,Seth Klarman虽然没有说一句类似美国股市是一个大泡沫等话,但Seth Klarman在信中表示,好日子快到头了,目前美国股票估值过高,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Seth Klarman将自己管理的资产中的40亿美元返还给自己的客户,此外,他表示自己目前的投资组合中资产的40%以现金的形式持有。
中国作为2014年全球市场最不确定的经济体之一,其面临的风险早已暴露,没有多少投资者会对中国某个资产领域继续狂热或保持乐观,就算在连续上涨了多年的房地产市场,警示风险的声音已经盖过乐观预期。其他资产价格基本都处在低位,股市更谈不上狂热;影子银行依然在国有金融体系的刚性兑付之内,信托、债券等市场的个别违约事件目前还难以对中国的金融系统造成冲击,而汇率市场又处在严格的管制之下。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就算调结构失败,更多的可能是陷入长期的滞涨当中,短期突发危机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由外界,比如美国或欧洲发生重要危机而引爆。
实际上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除了个人消费开支增速减弱之外,美国非住宅固定投资增速也在减弱,联邦政府开支更是大幅消减,这跟中国刚刚启动的铁路、基建等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美国没有爆发重大的危机之前,中国等“政府干预”力度非常大的市场很难出现突发性危机。但由于中美经济在货币、消费等层面都捆绑太深,美国发生危机并连带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危机并不是没有可能,这就奠定了两者发生危机的顺序。
面对新兴经济体逐步哑火,全球几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除了美国,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接纳它们并制造泡沫的市场。随着美国表面经济数据的好转,全球投机资金进入美国,以及投资者对美国股市安全感暴增的情况下,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的美股牛市充满了更多“非理性”色彩。此轮诞生于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背景之下的美股牛市,无论从美国本土还是国际市场层面看,都并不那么牢固。
美联储已经在降低对通胀的容忍度,随着QE的逐步退出以及美联储不得不启动的加息政策,实际利率的趋势性上升不可避免,但如果美联储预期管理从根本上无法抑制市场对股市的狂热预期,美国股市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崩盘,并引发中国,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概率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