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人家族”中的小超人李泽楷将标志性的北京物业盈科中心卖给了基汇资本,这又点燃了评论者们的激情,这一激情自去年李嘉诚频频抛售内地物业时达到顶点,随后有所消退。
李嘉诚家族这么连续抛售内地物业,真的是要撤资内地吗?恐怕很不见得。李嘉诚此前对媒体信誓旦旦的保证绝非虚言,这个星球上,还有比中国更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吗?李嘉诚对这个市场是如此地熟悉,怎么会轻易撤退?
仔细观察,大小超人抛掉的都是增长空间有限、盈利能力疲弱的较弱资产。这么说吧,你觉得李嘉诚会不会卖掉东方广场?顺便说一下,长和系总共在内地还有2000万平方米的土地。
另外,在内地房地产由高向低的波动期,一向谨慎的李嘉诚以及其家族肯定宁愿手握百亿资金观望一下,然后凌厉地逢低吸纳(当然欧洲目前资产状态低迷,而性价比较高,也顺理成章在其考虑范围内)——这已经被长和系数十年的发展脉络所一再验证。这本来是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段子,怎么现在就都突然失忆了呢?
还记得吗?2010年底到2011年底调控最为严厉的这一年时间里,许多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噤若寒蝉,然而长和系却大肆攻城略地,在重庆、上海、南京、天津、长春、大连、佛山连续拿地,斥资超过300亿元。如果真要撤资内地,那这些土地怎么处理?你觉得李嘉诚会放弃吗?
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曾对此有过很典型的表态,“我们未来还会争取继续拿地,调控对我们是好事情,节奏慢下来,买到优质土地的机会就更大。”
这正是李嘉诚50多年投资艺术的精华——反周期操作。不可否认,长和系在内地20年来的成功投资受惠于中港不断加深的经济联系和内地高速的全面发展,但从很多更细致的环节上,长和系众多可圈可点的投资逻辑值得内地房企细细研磨。
毫无疑问,李嘉诚对内地房地产的投资逻辑与其香港乃至全球投资模式是一以贯之的——深挖价值,精耕细作,逆向操作,力求稳健。
李嘉诚上世纪60年代首次进入房地产领域时,香港楼市一片低迷,李嘉诚趁着大量物业价格暴跌之际出手,只买不卖,在随后几年的复苏期盈利颇丰;到了70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和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李嘉诚故技重施,成为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长和系进入内地的房地产战略是对以往香港经验的忠实延续,每次行业低谷,总是长和系大举抄底的活跃期,这一轮调控期在土地市场“疯狂资本轰炸”即为明证。同时,由于对中国经济数十年良好前景的判断,长和系从未由于短期的波动和盈利的损益而对战略进行大的调整。
数十年来,无论政策和市场如何变幻,长和系总是能抱有极为稳健的心态,这一点是历经香港数十年风雨形成根深蒂固的基因,也是在房地产这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里难能可贵的。
翻阅长实与和黄的财务报表,两家公司能够在多年来将负债比率维持在20%左右,这也使得在拓展海外多元化融资渠道上游刃有余。“我们跟内地开发商风格不同,我们的资金压力不大,所以希望慢慢做,将项目做得好一点。”赵国雄说。
然而正是这种“慢慢做”反而带来业界的一些质疑。这种过于稳健的追求和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得长和系投资的每一道审批都要绕内地和香港总部一圈,有时显得不够当机立断,节奏拖沓。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囤地”,长和系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有这方面的“案底”。广受媒体质疑的北京逸翠园、东莞海逸豪庭、上海御翠豪庭、普陀真如地块等总是成为长和系被大肆攻击的口实,甚至屡屡被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通报、罚款等。
尽管内地拥有香港广袤许多的土地,但由于核心城市和龙头房企竞争激烈,优质土地的相对稀缺程度也很高,这成为长和系在内地依然贯彻香港模式的重要依据。
长和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香港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内地开发商的模仿,更看重优质土地的升值空间,不急于开发,甚至不惜从旧城改造土地整理做起,高附加值酝酿丰厚的利润,例如中海地产、合生创展、泛海建设等,都是这一类模式的典型。
虽然备受质疑和打击,也眼看着快速周转的万科、恒大成为新的标杆,长和系依然不会改变这种“炼石成金”的模式。“我们看重的是项目的潜力,或者说利润回报能力,而不会为了扩大规模而快速扩张,那很危险。”赵国雄表示。
从一些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长和系卓越的品牌号召力和复合型的造城能力产生的诱惑是“致命”的,虽然偶有龃龉和罚款这种小冲突,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不得不忍受长和系这种“大象起舞”般的缓慢节奏。
不过,李嘉诚对于自身稳健和眼光的坚持也一度让长和系在内地经历坎坷。
如今屹立在王府井的东方广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堪称北京的“城中之城”,然而在整整20年前李嘉诚拿下这个项目后,却遭遇了接踵而来的磨难。北京高层建筑高度限制、“钉子户”麦当劳、陈希同王宝森贪污受贿案、开发中撞见古迹等一系列风浪,工程过程起伏变幻,长时间业绩亏损,国内外舆论鼎沸。内地开发商甚至幸灾乐祸地讽刺,“李超人算是栽在这个长安街最大的违规建筑上了。”
但长和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的东方广场已经成为茂盛异常的“摇钱树”,也是国内商业地产运作的巅峰,甚至在去年成功打包成REIT“汇贤房托”上市。
想想其实很有意思,东方广场20年的沉浮,既是香港房企在内地曾经水土不服、经历磨难的写照,也是李嘉诚的长和系长线价值投资的典范。
尽管一些质疑声音仍然绵延不绝,但长和系在进入内地20年来还是为国内房地产市场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地产操作艺术——不求规模、不求速度,用严谨的财务控制和长期的价值提升去谋得每一单生意的利润最大化,这是曾经依靠粗放式甚至带有赌博性质的投机成长的国内房企远远未达到的高度。
而郎咸平也在其文章中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的策略,是李嘉诚及其长和系多年来在经历过数次危机后,仍能平稳发展的四大“法宝”。
在地产操作层面,长实更倾向于香港业务,和黄则主要负责内地,不过近年来,双方在拿地和开发时一直“出双入对”,在最大限度撬动了整个“长和系”的各类资源外,也能够不偏不倚地让两大集团均沾地产利益。
目前,长和系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多个出租项目,北京以出租率达到95%的东方广场为代表,而在上海则拥有更多物业,包括世纪汇、静安区新闸路项目、嘉里不夜城、陆家嘴项目、华尔登广场与梅陇镇广场及商厦等,另外在重庆也持有珊瑚水岸、大都会广场及部分商厦。
在支持内地房地产业务开展时,长和系还利用了很多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香港证监会和投资者对于关联交易非常反感,但和黄地产却始终没有上市,因此能够享受和黄集团的“中央现金管理制度”,而并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资本运作,而是由集团进行统一转借、监督和调配,既节省了财务成本,又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地产业务。
不仅如此,由于长和系旗下有强大的多元化业务群,尤其以目前正准备上市的屈臣氏集团这头零售业“现金牛”最为突出。在过去几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屈臣氏依然保持了30%的增长,从而为整个和黄集团抵御金融风暴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屈臣氏1000 家门店每年能为和记黄埔带来将近150 亿元的现金流,这对于现金需求量极大的地产业务具有至关重要的输血功效。
除了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外,屈臣氏集团运营的零售商店、个人护理商店、超级市场与电器卖场,还有Great 美食购物广场、TASTE 新一代美食购物广场等餐饮企业都将为长和系地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气,在运营管理方面也更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