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总检验的双雄联袂:上海电影节&苏州桃花源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4-06-17 09:08:43点击3409


导读:
     ■同质相吸:电影节携手桃花源?
     ■电影是与生活疏离的热媒介
     ■电影VS电视:艺术与生活区隔!
     ■大荧屏造巨星,实力和人气的终极检验!
     ■林徽因:建筑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和艺术……
     ■建筑的文化情愫:哲学家、诗人、建筑大家相继沉沦!
     ■纯正血亲,苏桃布道中华文明!
正文:

■同质相吸:电影节携手桃花源?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4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华丽拉开帷幕,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海外媒体称赞为“亚洲第一红毯”,妮可•基德曼等近400位中外影人联袂亮相,同时2000多名记者,1万多名业界人士,数十万观众齐聚上海……

不过,与往届电影节不同的是,除了一线明星大腕们花红柳绿裙袂飘飘的靓丽身影,当代园林的代表—绿城苏州桃花源也走入了电影节,成为本次电影节的一大亮点。央视电影频道不仅邀请桃花源作为传媒大奖《大家看电影》的协办单位,更在桃花源设立央视电影频道交流创作基地!

朋友之交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姻亲婚配中门当户对的传统亦源远流长。但国际电影节向苏州绿城桃花源递橄榄枝,一个是造星梦工厂,一个是园林之冠,两者产生交集总有那么点别扭。不过切片化透视两者,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相似的基因组成的。

■电影是与生活疏离的热媒介

人们常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绚烂的光影背后,电影也是如此。从其过程看,涉及的程序从创意、编剧、组织拍摄到后期剪辑、推广宣传,每一项都堪比工程性整合。所以电影被称为综合艺术,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

而这种艺术与所谓的电视艺术有着偌大的差别。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就认为,电影是一种清晰度比较高的“热媒介”,而电视则是一种清晰度比较低的“冷媒介”。电影载体对色彩的还原度、声音的高保真,以及画面的巨大,都使得电影在对现实世界的还原与重构上具有极大幻真性。

热媒介与热媒介的区别就是媒介在与人的关系中媒介给人提供的信息量,在理解时需要动员的感官配合及想象力。

而本身电影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呈现一种梳理关系,电视与观众有现实生活搭桥粱成为其现实中有机组成,亲和自然存在之时,观众高信息接收度的背后自然更考验电影整个创作团队在创意、表演、制作的功力。

■电影VS电视:艺术与生活区隔!

具体表现便为电影在内容是在飞跃现实的基础上虚构另一个世界,观看电影时,观众是在观看自己生活意外的另一个世界里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情感;从时长上,电影必须故事进行浓缩、提炼、残缺,追求最强的艺术性,极端、跳跃性强,以有限表现无限,但同时结构上要求严谨。从观赏方式上,电影黑暗、封闭的电影院环境,更倾向于画面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巨大反差,因此电影的“艺术”节奏明显。

而电视,人们看到是自己周边的人、情、事,是现实的延长,是生活在荧屏上的重现。比如电视剧,人们或多或少的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影子,仿佛在看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家庭“生活”尽量避免电视图像与生活图像之间的强力反差而引起审美上的不适应。

所以,电影主要是视觉的艺术,电视则是才是视听一体的艺术。观看电影可能被视为一种“艺术享受”,然而,收看电视节目,仅仅是一种随意的“生活享受”而已。

因此电视画面的剪辑一般来说,较为平实、遵循一定的模式,力求准确地揭示情节和人物,变化较少;而电影画面的剪辑则是千变万化,每个导演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剪辑方式,以达到他们对生活、社会的不同观念的展示。

■大荧屏造巨星,实力和人气的终极检验!

从演技上,在很短的时间里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要打动观众,是比较考验演员们的演艺实力的,对演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演员们都把电影院的大荧屏当成演艺生涯的终极目标,通过电视通往电影演艺之路,实力和人气在这里都能得到检验。

所以,香港的电影界演员叫明星,电视界演员叫艺人,泾渭分明。香港一级演员几乎不会去拍电视剧,电影明星拍电影的片酬会比其拍电视剧高很多,电视艺人去拍客串电影有些几乎是免费。众多电视剧顶多造就几名偶像,而电影造就的是巨星。如巩俐、章子怡、周迅、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周润发……

而从全球电影与电视的奖项比较亦能看出中间的差距。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国内比较知名的电影奖项达到14项,而电视剧奖项能数出来的就是金鹰奖、白玉兰奖、飞天奖,国际上也就美国的艾美奖、电视金球奖,台湾电视金钟奖……可见电影的全球认可度之高。

■林徽因:建筑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和艺术……

而建筑的复杂程度同样不亚于电影,它几乎跟人的所有面向都相关:哲学、美学、风水堪舆、结构学、空间学、色彩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一代大师林徽因不到三十岁就悟出了“建筑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和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过“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英文“建筑”一词本意就为“巨大的工艺”。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但同时因为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会“强制性逼迫”人们提出审美要求,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空间方位、雕塑、绘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

从而可知,建筑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造型艺术,是人类最深远、最根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建筑的文化情愫:哲学家、诗人、建筑大家相继沉沦!

构件无语,砖木无语,但他们又分明在倾诉着一种思想、一种情、一种状态、一种……由此不难理解,哲学家黑格尔称“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以形体,结构等音符区别高亢低沉……

诗人林徽因郑重申明“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画意’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概叹建筑之美。

建筑大家梁思成更直言“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

■纯正血亲,苏桃布道中华文明!

建筑的个性成即为民族之性格,是艺术和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常态表现。作为中华建筑文化中国园林的代表,绿城苏州桃花源用高超的建筑语言,以中华文明纯正血亲的身份,向中华文明的信徒们输出千年的文化血红供养,给其身心以最稳当的安顿。

所以,绿城苏州桃花源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艺术文化基因上是可谓一脉相传,凝固的艺术和流动的艺术只是形式上的差别,两者的携手亮相更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所以,文化界、影视时尚界相继表现出了对桃花源莫大的兴趣,昆曲王子把曾在全球上演的当代牡丹亭搬入桃花源;尚未交付就被多个电影电视剧将桃花源作为取景拍摄基地;多名明星参观桃花源后表示“流连忘返”,文化的熏陶刻骨铭心……中华文明最后的布道者,桃花源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