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最近连续刊文,五评房地产市场变局。新华社的五评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新华社作为中央媒体发出的正式评论代表着中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新华社上一次“五评房地产”是在2010年,半个月之后,以限购为核心的“新国十条”出台。此刻在市场的敏感时点再次发文,会不会预示着接下来中央会在房地产市场上有新的动向?
系列之一《三个“拐点”辩证看》,针对当下热议的“拐点”论,提出不能千篇一律地界定市场拐点,但市场面临三个真正的拐点。其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房地产为导向的模式必须向以民生为本的模式转变;其二是宏观调控从使用限购等行政手段加速过度到市场化手段,从全国一刀切向分城精准定向调控的模式转变;其三是各方看待房地产的心态要历经拐点,购房者、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均需回归理性心态。
系列之二《财税改革要趁“地冷”打铁》,痛批土地财政,指出中央和地方应当抓住机遇,趁“地冷”打铁,借“地冷”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为地方政府提供新的收入机制,抓住未来5-10年的机遇期,逐步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
系列之三《限购进退两难发出警示》,提出了限购政策进退两难的境地:限购抑制了投资投机,但会误伤部分改善型需求。在楼市分化的背景下,取消限购与否应由地方决定。但限购被贴上了“体现国家调控决心”的标签,使地方政府很难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决策。所以必须抓住这次市场变局的“时间窗口”,建立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长效机制,让限购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系列之四《挤出商业地产中的政绩泡沫》,陈述由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导致的商业地产泡沫。商业的地产的过剩,导致的金融风险和资源风险正日益凸显,其根源是政府的政绩工程。
系列之五《摸清“家底”市场化调控才能真发力》,讲不动产登记制度势在必行,必须摸清“家底”,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应当说,新华社的这五篇文章水平不凡,站位高远、切中要害。总体来说,延续了本届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坚持市场化、分类定向调控的一贯调性,和用改革的手段建立市场长效机制的整体思路。从五评的系列文章,我们可以尝试预测一下政府接下来可能要出台的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限购逐步取消。很明确,确认了是否取消限购的权力在地方政府,但也提出限购应逐步完全退出。这和当下市场预期一致,一线城市和少量中心城市今年会坚持限购,库存量较大的城市会取消或调整松绑。再结合新任住建部长“千方百计去库存”的说法,可能地方政府取消限购、甚至刺激楼市的步伐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明显加快。
第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启动。6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入部委会签流程,预计接下来很快会发布,并进入正式启动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将从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税制改革和调整中央地方财权事权三方面逐步展开,2016年基本完成重要工作和任务,2020年形成新的国家财税体系。大家知道,目前地方政府救市心态迫切,甚至比开发商还急,源于当下财税体制下的土地财政依赖。财税体制改革将会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导向,改变房地产市场相关者的博弈格局。当然,改革需要时间,调整中央地方财权也是放在财税体制改革的最后阶段完成,土地财政短期内仍不可能改变。但改革一旦启动,将会改变市场预期,具体影响还要看《总体方案》的内容和力度。
第三、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会加快。去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包括72项改革方案、提出明确时间表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其中要求国土部和住建部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这一承诺已经爽约。但正如新华社五评五章之五所言,我们连国家到底有多少房子,每个城市的市场饱和度都搞不清楚,市场化调控从何谈起呢?所以,在政府坚定的改革决心之下,我相信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工作虽然比政府承诺来得晚,但也可能会比市场预期来得快。
当然,后两项都是改革的大工程,能够马上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还是限购调整。虽然说在库存高企、供求失衡、市场信心逆转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取消限购也未必能够马上改变市场价格下跌压力,但毕竟还是释放了一些有效需求,至少是降低了客户交易成本,从积极地角度也算得上某种利好。“千方百计去库存”,应当不仅是住建部的调控调性,也应当是业内企业坚决的策略。
着眼于下半年去库存的同时,也必须对政府的改革方案予以充分关注。未来两三年内,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不动产登记等系列长效机制改革将陆续启动和逐步落实,包括户籍、金融、土地等综合改革也在酝酿或尝试之中。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必被重塑,行业的战略转型更加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