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行业观察
北上广深,哪里的楼市风险最小

作者:天天说钱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4-10-12 22:18:17点击3282


1、北上广深对人口吸引力比较
 
北上广深,各有多少人口?下面我列一个表格,将四个城市到2013年底的手机用户数、在校小学生人数和官方公布的人口数字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破绽了(单位均为万,广州未公布2013年手机用户数字,系根据2012年、2011年数字推算)。
 
城市    手机用户    小学生 人口数
北京    3374    78.9    2115
上海    3201    79.3    2415
广州    3400    86.0    1293
深圳    2554    73.0    1063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房价相对较低,广东超生的家庭可能略多一些,所以小学在校生跟实际人口比例会略高。但即便如此,广州也不可能只有上海一半的人口。由于深圳警方承认,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800万。那么,我们根据深圳1800万人和上海的2415万人推算(假设上海没有瞒报),北京应该有2400万人口,广州应该至少有2100万人口。
 
2013年年报中,北京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45.5万人口;上海称增加了35万人口;深圳说只增加了8.15万;广州对人口增量秘而不算,但根据六普数字推算,官方的认可的人口,在过去两年中只增加了23万人,每年仅仅11.5万而已。这其实也不对,因为深圳仅2013年就增加了3万多小学生,广州则增加了3.7万,他们的总人口不可能只增长了8万和11.5万。所以,我的结论是,这四个城市每年增加30到60万人应该是常态。
 
但如果你观察过去十多年“在校小学生人数”这个指标,就会发现深圳和北京人口增长最快,上海次之,广州最慢(2013年开始有所加速)。最近三年中,北上广深“小学生在校人数”的累计增幅分别是:北京16%,上海8.6%,深圳12.3%,广州4.9%。
 
2、四个城市的房屋供应量
 
在合法房屋供应量上,四个城市差距巨大。北京和上海处于第一层次,市场之大非常惊人;广州处于第二层次,但仍然明显低于天津、重庆;深圳的供应量非常小,竟低于无锡和佛山,比东莞略高。
 
在统计新建房屋规模时,有两个口径:一是“房屋面积”,它包括了所有合法建筑,比如公共设施、保障住房、各种商品房等;二是“商品房面积”,仅指用于出租和出售的写字楼、住宅、商铺等。但所有的官方统计,都没有包括小产权房,和所谓的违法建筑。
 
2013年,北京房屋施工面积为2.15亿平米(其中住宅9469万平米),竣工面积是3990万平米(其中住宅是2155万平米)。其中商品房施工面积是1.39亿平米(其中住宅是7407万平米),商品房竣工面积是2666万平米(其中住宅1692平米)。
 
2013年,上海房屋施工面积是2.9亿平米,竣工6274万平米;其中商品房施工面积1.35亿平米,竣工面积2254万平米,其中竣工的商品住宅是2016万平米。
 
2013年,广州商品房施工面积是8939万平米,其中商品住宅5474万平米;竣工面积1141万平米,其中商品住宅710平米。但从广州统计局网站2012年和2011年数据看,广州2013年房屋总施工面积在1.3亿平米以上,竣工总面积接近3000万平米,住宅约1000万平米。
 
深圳没有公布房屋施工总面积,只公布了商品房的数字:2013年,商品房施工面积为4003万平米,其中商品住宅2608万平米;竣工商品房354万平米,其中住宅196万平米。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深圳2013年竣工的商品房住宅的面积只有广州的28%,北京的12%,上海的10%!正在施工的商品房总面积,深圳是广州的45%,北京的29%,上海的30%。也就是说未来几年深圳新房供应量会有所增大,但仍然体量偏小。从长远看,由于深圳土地接近枯竭,只能靠城市更新释放土地,新房供应量不太可能放大很多。
 
深圳的房屋供应不仅无法跟北上广相比,也无法跟很多二线城市相比。2013年深圳竣工商品房总面积,只有无锡的三分之一,苏州的五分之一,佛山的一半多一点而已!
 
那么多深圳人,这么少的住宅供应量,大家都住在哪里?城中村,农民建的违法建筑!深圳在2011年年底,曾经对违法建筑做过一次调查,当时见报的数字是:有违法建筑达到37.94万栋,建筑面积高达4.05亿平方米,是全市总建筑面积的49.27%。
 
深圳是全国违法建筑体量最大的城市,正是这些城中村、小产权房,成为深圳天然的廉租房,承载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万草根,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竞争力。试想一下,如果深圳完全靠商品房,怎么可能容纳1800万人口,房价怎么还能比北京上海低这么多?
 
3、四大城市的住宅存量
 
2012年年底,上海房屋总量为10.5亿平米(不含违法建筑),其中住宅为5.6亿平米。如果加上2013年新增的各类住宅约3000多万平米,接近6亿平米。而上海官方常住人口为2415万,即便我们以2800万来做分母,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达到21平米。如果按照上海每年新增60万人算(官方公布的数字是35万),人均25平米,每年新增住宅1500万平米即可,目前上海每年各类住宅供应量超过3000万平米。即便考虑到投资需求,住房改善需求,在四大城市里,上海的供应也略显宽裕。
 
2012年年底,广州官方公布的住宅面积是2.2亿平米左右,加上2013年新增的1000万平米,大概是2.3亿平。但别忘了,广州跟深圳一样,有大量违法建筑。深圳公布的违法建筑总量是4亿平米,广州说是1亿。这个数字大可怀疑,因为广州全市总面积相当3.5个深圳,原住民比深圳多N倍,即便怎么低估,广州的违法建筑也不可能少于2.5亿平米,其中住宅用途不低于1.8亿。这样,广州的住宅总量至少在4亿平米以上。如果广州有2100万人,人均面积也接近20平米了。目前广州每年新增各类住宅1000万平米,大约可以容纳50万人生活。但如果考虑到改善性需求,略显不足。
 
深圳住宅存量我没有查到。从目前深圳自己承认的4亿平米违法建筑看,即便打7折也有2.8亿平米是住宅(厂房占了相当比例)。如果合法住宅面积有2亿平米,总量也有4.8亿平米。假如实际生活的人口是2000万,人均也已经达到24平米,比上海还宽敞。但违法建筑多是高密度的城中村、握手楼,卫生、治安都非常差,所以只有要可能,其中的住户会尽量迁出,或租住正式的小区,或者购商品房。而深圳的商品房供应量非常小,这种情形已经持续15年以上,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由于深圳实现了全市土地国有化,违法建筑只能向空中发展,很难铺摊子了,所以未来深圳违法建筑的增量将下降。即便深圳每年新增500万平米的住宅(约是2013年的两到三倍),按照人均20平米,也只能解决25万人口增量的需求。而深圳自建立特区以来,平均每年新增人口在55万人左右。
 
北京住宅存量的准确数据,我没有查到,但1978年以来竣工的住宅总量是4.4亿平米,这在北京2012年年鉴上可以查到。所以,如果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住宅,总面积肯定超过5亿,甚至超过6亿平米。即便按照5亿平米,人口按照2500万计算,人均都达到了20平米。2009年以来,北京每年新增住宅竣工总面积都在2000万平米以上,可以应付每年增长100万人口。但如果考虑到投资性需求、住房改善需求,则显不足。
 
2013年,全国商品房屋施工总面积是66.6亿平米,四个一线城市占了4.03亿平米,大约占6%。四个城市的总人口大约是8000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11%。应该说,一线城市住房供应量相对于实际人口,比例是偏低的。(当然,这反过来说明全国的供应量都比较高)
 
下面是一些省会城市,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本省比例,商品房施工面积占本省比例,以及人口占本省比例的对比:
 
城市    投资占比    面积占比    人口占比
西安    71% 61% 23%
武汉    58% 39% 18%
成都    55% 47% 18%
昆明    52% 42% 14%
长沙    44% 31% 11%
郑州    38% 27% 10%
福州    34% 26% 20%
沈阳    34% 28% 19%
杭州    30% 23% 16%
合肥    28% 26% 13%
南宁    26% 24% 1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少省会城市房屋供应量(施工面积)占比,都是其人口占比的两倍。即便剔除非农人口,房屋供应量占比也是超过人口占比的。从这个角度看,不少省会城市楼市风险比一线城市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4、结论
 
很显然,如果考虑到投资性需求、住房改善性需求,四大“一线城市”的楼市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从目前数据看,只有上海似乎接近于平衡点(这个尚需更多数据来验证)。
 
相比于多数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供应量(主要指商品房施工面积)占全国比例,跟其人口占全国比例相比,尚属偏低,因此楼市风险都不大。特别是深圳,合法房屋供应量非常有限,外来人口拥有自有房屋的比例也最低,加上自然环境最好,经济有活力,因此风险应该是最低的。
 
北京上海由于能最大限度获得国家的政策,拥有最好的发展机遇,考虑到这个因素,楼市风险也非常低。我甚至认为,未来京沪房价赶超香港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前提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措施获得落实。
 
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经分析过,过去13年中国城市资金争夺战,广州是最大的输家。但由于家底厚,目前广州仍然是资金第四城,比深圳略少,大概是天津、重庆、成都、苏州这一量级城市的1.5倍左右。所以,广州楼市应该是一线城市里最弱的,但比起其他二线城市,仍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