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登陆
行业观察
香港人是怎么买得起房子的

作者:网摘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4-12-08 22:26:27点击2696


简单来说答案就是:以前买的。2003年SARS爆發房价触底后,开始一路攀升,并于去年年末超越97年金融风暴前的最高位。

近年香港楼价指数变化

而且均价嘛,没人逼你一定要买位置好、条件好的,来看看2013年8月9日香港各区几大屋苑的成交价,新界还是有四五万一平的「上车盘」(上车:俚语,指首次购房的刚需)。

其实,香港人经历过房市的起起落落,对买房、投资房非常理性和精明,现阶段房价高企的情况下,有购房需求的也是观望为主。

近几年,美国、日本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热钱流入,以及中国投资客加入炒卖战团,把香港楼价节节拔高,这也是为什么梁政府本着「港人优先」、「自住优先」的方针,于2012年10月26日推出强化版额外印花税及针对外地客的买家印花税重拳打击投机行为。这些措施被坊间称为「双辣招」,此后房市成交量果然大跌。譬如,据香港土地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五月,香港住宅的销售量从2012年的8349套下降到4276套,同比下滑近50%,而销售额减少了610亿港元,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

来看看2011年至2013年二手房成交量走势:

再举个实例,我有个同事2005年在马鞍山买的房,当时价格为HKD 5000一尺左右,现在已几近翻倍。从下图可以看出,基本上马鞍山的楼价走势和全港18区的走势是贴合的,也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而成交量方面,从2009年开始升温,直到2012年年末被政府重拳打蒙了几个月,2013年又慢慢回温,所以说房价依然很硬。

不过,声音大不代表人多。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香港百姓怕房价上涨,其实不然,要我说,怕房价跌的人要多得多。没上车的年轻人,看着突突涨的房价自然心急如焚大吵大闹,然而一旦他们成功置业,成为百万业主一份子后,心态必然不同。

来看看这些幸福的业主、香港私人住宅物业的拥有者总量有多少。下面是我根据《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自制的普查统计表,可以看到,2011年拥有私人永久性房屋的有近86万户,加上拥有其他房屋(居屋、村屋等)产权的,拥有私人住宅的有123万户,占全港住户的52%。

也就是说,香港有超过一半家庭居住在自有的私人物业里,拥有物业的业主数占比比起其他国家也属世界前列。在业主比例较大的环境下,这些业主对无力买房的人的同情带有一定的伪善。

举个例子,1997年金融风暴前,董建华宣布「每年兴建85000个房屋单位」(后称「八万五建屋计划」)的目标和计划、意欲让更多的人上车,多少人初时拍手叫好,转头金融风暴降临,该政策催化房价暴跌,大批业主成了负资产,跳楼的跳楼骂娘的骂娘,最终促成50万人走上七一大游行的队伍,也让董建华成了香港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然而,这种伪善并不是他们的错,房子早已成为香港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香港市民被地产商挟持绑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些地产巨头,绑架的何止是住房,各行各业的脉络都被他们掌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商户小店铺退让倒闭,已经将许多市民逼向了“地产霸权”的对立面。

当然买不起私人楼宇的,更多只能选择政府资助的房屋,即公屋(类似内地廉租房),或2011年宣布复建的居屋(类似内地经济适用房)。

截至2012年3月31日为止,约210万人(占香港人口的30%)居住于租住公屋单位;加上居住在政府资助出售单位的市民,全港约46.2%人口居住在政府资助房屋。

据长远房屋策略委员会(长策会)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在公屋轮候册的非长者单身申请人,超过10万人;其中30岁以下年轻申请者按年增三成达至超过6万人,占非长者单身申请总数达54%,无论人数以及比例创历年新高。其中3%以学生身份登记,而拥有大专或以上教育程度者亦占去17%。

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更年轻、拥有更高学历的人看不到购买私人住宅的希望。

面对这样的情况,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政纲中提出,香港并不缺乏土地,缺的是全局观和长远的规划。为此,房委会制定了持续推展的公屋建设计划,计划在2012年至2016年建造约7.5万个公屋单位,即平均每年建造约1.5万个单位、把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维持在三年左右;而私营房屋政策方面,政府目标是在未来十年供应足够土地,以供每年兴建约两万个私人住宅单位。

所以说,调控楼市的行政政策只是香港政府短期的权宜之计,长期来说还将以增加供应为主,只要供应增加,调控需求的力度就可以减轻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时代,已经上车的香港市民也见不得有多幸福,他们肩上背负的房贷压力和大陆人一样大。目前,香港市民平均供款占收入水平已经恶化到50%,而且楼市泡沬风险正在上升,万一按息回升至3厘,这个比率将会急升至65%,属相当高的水平。另据2012年下半年的数据显示,香港家庭负债占生产总值比率去年升至59%,接近2002年60%历史高位。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