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项目/区域流畅的最佳血管:交通微循环
■天安云谷“云空间”通道:三层次架构立体分流
■搭建面向世界的云平台:天安云谷正输出价值经验
正文:
■项目/区域流畅的最佳血管:交通微循环
位于华为科技城的天安云谷,部分华为员工已经入驻办公了,日前去探盘,从停车到行走在已开放的园区之间,恍然间总有一种熟悉感,像在蛇口的小路上行走。蛇口的道路虽然不是很宽,但交通网路系统很发达,交错纵横,四通八达的,基本上也很少会有塞车情况出现。而且,在蛇口无论是驾车还是行人,都有一种舒畅感、舒服感,走路都是一种享受。这就是交通微循环系统。
在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交通微循环已经得到很广泛的运用。例如在台湾,大街小巷互相穿插,堵车情况甚是轻微;在香港,宽泛的交通道路不是很常见,但道路多而密,并纵横分布,交通微循环也是很发达;在纽约曼哈顿岛、伦敦,自由式的布局道路,道路密度较高,分流了干路交通量,缓解了交通拥堵。
在医学上,微循环是指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如果将城市交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的话,城市支路及以下道路相当于人体毛细血管,承载着连通动脉与静脉的作用,是城市交通的微循环。而这种微循环系统,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
从交通微循环的设计角度而言,这种先进交通体系规划发展也落实在深圳一些项目上,且层次化更加明显。譬如天安云谷打造的立体式交通架构人车分流系统。
■天安云谷“云空间”通道:三层次架构立体分流
天安云谷铸造的立体式交通架构人车分流系统,是指在以云的理念在地下、地表和空中三个层次之上架构了人车分流系统。这种展现“云空间”的分流系统,将人、车分流最好的表现出来。
仔细来说,项目地面主干道采用双向四车道,次干道采用双向二车道,多出入口对接园区各区域。多条单向循环车道引导车流进入互通地下停车场,实现地面地下的无界转换,进行人、车合理分流。同时,主干道上规划与车行动线互不干扰的跨空人行平台,有效连接每栋产业大楼,形成立体式交通人文景观。
其中,搭建的跨空人行平台也叫云平台。云平台是云谷落实共享、开放的规划设想理念,在项目一期构建联接七栋塔楼的近2万㎡社交化、趣味性、多层次的商务圈层空间。此外,云平台与室内恒温泳池、旱喷广场、网球场、展厅、公共会议室等公共空间高度关联。
在产业研发大厦办公人员可从工作端直接到进行云平台散步、交流、餐饮和建设等商务休闲活动。与此同时,在云平台西侧预留户外移动LED接口,可举办露天大型发布会、走秀等活动。目前云平台汇集了星巴克、乐凯撒披萨、咖啡陪你、可颂坊、屈臣氏等时尚品牌;必胜客、元気寿司等特色餐饮。
■搭建面向世界的云平台:天安云谷正输出价值经验
如今从天安云谷高层俯瞰能看到井井有条的人、车流进出,还能看到目前趋渐成型的云平台。逐渐成型的天安云谷,已然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政要人员、规划人士前来拜访学习,包括珠海市市长江凌、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一行等纷纷前来考察,天安云谷已然成为产业综合体发展的经验输出者。
不止如此,地上交通方面,天安云谷在坂雪岗大道一侧及五和大道一侧各设有1座公交首末站;轨道交通:云谷五期与深圳地铁10号线雪象站无缝接驳;地下交通:设单向两车道地下环路,分散地面交通压力;慢行交通:园区内设计网状布局的慢行系统,同时与区域内的公共交通系统搭接,在主要流线上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提升园区内人行交通效率。
不管是云谷自身内的交通布局,还是外部所有的交通规划,都呈现出立体式的交通网状格局。不仅能很好的进行人、车分流,且利于人、车出行,为企业带来了交通便利。对入驻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享受“云空间”的新体验。目前,项目二期已开工建设,商务公寓正在规划中,预计2016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