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行业观察
深圳崛起,上海败落?一场激烈的竞争已经开始!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秦朔朋友圈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6-08-21 23:11:04点击2701


此前,上海上半年出让的土地被央企抢走不少。随着国资委对央企进行过内部喊话,央企抢夺“地王”的情况有所收敛,民企也有了更多的中标可能,比如此次拍得新江湾地块和中兴地块的融信,力压央企联合体,连拿两块地王,让人见识了闽系房企的凶悍,今年其在土地市场上斥资已超过340亿。

并且融信很早就开始了策略重心的转移,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将总部从福州迁往上海。不过此前有报道称,融信在上海的投资并不算顺利,两年只赚回百亿投资的1/3。

而就在上海房地产如火如荼之时,“唱空”上海房价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房价需要需求的支撑,如果城市中人口流入与聚集程度高,那么其房间往往较为坚挺。所以北上深广等城市一直以来房价都能维系在高位。

但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竟然同比出现负增长,令市场哗然。这一数据也成为各方看空上海房价的核心因素。

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总数比2014年末减少10.41万人。这是本世纪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为0.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相比2014年996.42万的外来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近15万。

如果说仅从人口增长来看,仍缺乏足够的依据(毕竟不仅是上海,近5年北上广深的人口流入都明显减缓,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

那么还有一类从经济结构分析上海优势不再的文章,则更容易让人产生担忧情绪。此前,网上广为流传一篇名为《魏达志: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文章,此文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

文章称:从长远看,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这是由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比重为 1:1:1:1,而深圳90%都是民企和个体。创新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2015年,深圳GDP1.75万亿,香港1.79万亿,广州1.8万亿,新加坡1.83万亿,北京2.29万亿,上海2.49万亿。魏达志说,按这个基数,上海慢下来,深圳快起来,深圳赶上上海的时间大约是8-10年。再过10年,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

确实,在这个被资本和科技所主宰的社会,一个城市要有绝对的话语权,必须在两大产业上有突破,即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或至少在某一个产业傲视群雄。

正是因为在这两大产业上都不占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近几年也受到了不小挑战。

而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堪称典范,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好几家明星企业。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未来型产业的布局在经济发展中已经体现出了强大作用。

反映在人口增量上,深圳近五年的人口数据增量分别是10.95万、8万、8.15万、15万、60万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股市和楼市热之下,深圳的人口增加了60万之多。

对此观点,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随即发表了一篇名为《当深圳敲门,对上海是阴影还是动力? 》的文章。文中写到,为在上海读书和工作16年的新上海人,一边读,心理阴影一边扩大。虽然不同意魏文中的一些观点,但受其触动做了点研究后,方感深圳冲击波之强:

1、深圳经济总量20年后可以超过上海;2、深圳人均经济指标早已超过上海,且上海难以追上;

上海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两倍多。2015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目标之一是人均GDP15万元,深圳2015年已达到15.8万元。考虑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从人均GDP来看,上海也许永远赶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创新指标优于上海;4、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强于上海。
综上,虽然上海在城市综合管理、文教卫体等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上仍有一定优势,但在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企业素质、人口年轻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后。换言之,上海的优势更多是总量优势和存量优势,而深圳的优势更多是结构优势和增量优势。

文章中有一段讲述上海历史时,引用了前人们对上海的总结:上海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关键在于三大要素,即自治、法治与安全。长期的自治与法治,培育了上海人的契约精神,养成了上海人遵纪守法的习惯。
也是在这样的商业文明和产业基础上,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经济中的举足轻重。曾经的“上海造”是质量的象征,上海是众多发明创造的策源地。1980年,上海一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这样的比重绝对后无来者。

虽然作者讲到这里便点到为止,并未引申开来,但作为上海人都很清楚,现在叫的响的上海本土企业、品牌已经越来越少了。

之前网上热传的英雄钢笔资产抵不过上海一套房,其实这个英雄钢笔也是当上海老牌制造业的代表之一。

1992年和1993年,“英雄”先后在a股和b股市场上市,成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业。1996年英雄集团的半年财报显示:总资产超过7亿元,净资产3.72亿元。但如今它从3000多人的大厂到最后不足150人,净资产减少到200多万元,抵不上上海一套房子。

旧产能在淘汰、转移,新产能却还未能挑起大梁,上海也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之痛。

市政府钱袋子鼓 制造业总体下滑


从数据上来看,上海2016上半年经济可谓喜忧参半。2016年上半年,上海完成生产总值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这一增速与全国保持一致,但是增速同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

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对第一财经表示,因为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杂,需求疲弱,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上海的工业结构也处于转型阵痛期,因此上半年整体工业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上半年上海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下降3.3%。与之相对应,则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继续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但这也就意味着,上海要实现此前规划的“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压力有所加大。

另外分行业看,上海的六大重点行业里,除了体量相对较小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了增长(1.2%),其余五大重点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10.3%,汽车制造业下降3.3%,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下降0.6%,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7.9%,成套设备制造业下降2.6%。六大重点产业的增速下滑,给上海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另一面,由于金融、地产使财政收入持续上涨,市政府钱袋子特别鼓。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远高于全国的7.1%的增幅。其中,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较大。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402.22亿元,增长17.1%;房地产业增加值821.31亿元,增长6.9%。

但明眼人都知道,土地财政不是长久之计,仍需要点燃新的经济引擎来解决房地产绑架经济的问题,这就要考验政府如何把钱用在刀口上。

秦朔在《当深圳敲门,对上海是阴影还是动力? 》中较为委婉的指出,上海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因为:

上海有一个强势政府,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系统。上海总能把中央交办的事情办得最稳妥,上海是中国城市中最佳的受托人。但是,一利必有一弊,上海卓有成效的网格管理和精致的海派文化的熏陶,在筛掉杂质的同时,也终结了很多活力与可能性。

在上海,你很少看到就某一个问题,激发整个城市各种经济成分的热忱,头脑风暴,群策群力。上海习惯的方法是,高素质官员组织调研,找出具体目标和方向,让大家执行。

那么比来比去,究竟有没有一个结论呢?

《当》一文章最后指出:今天,商业可能兴起于茫茫神州的很多地方,可能兴盛于具备制度与文化优势的一部分地方,但是,如果要找一个兴盛之后的放心之所,上海还是最佳选择吧。历史积淀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不会像经济指标那样易于被超越的。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鉴深圳在一个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中,那股敢想敢干、不怕失败的精气神,以及绝不小富即安、勇攀创新高峰的狠劲与自信。
同样,深圳学上海,也不是简单去制定500强落户的奖励政策,而是要在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全面素质方面,更用心,更精进,补短板。
在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用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做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竞争能激发动力,但合作更能创造价值。中国经济未来,既需要有深圳这样的最佳创新者、无畏的开拓者,也需要上海这样的最可信赖的受托人和管理者。这是21世纪中国能力的最佳组合。若国运如此,天下谁惧!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