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行业观察
再谈深圳奇迹

作者: 王慧 周光 类型:行业观察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6-10-29 18:31:27点击1980


■序言:写在中国城市调研一周年之际

去年五月,从深圳开始,我们的城市调研已经走过了深圳、郑州、重庆、武汉、合肥、佛山、成都和厦门八个城市,这个系列的报告也已经写到了第十一篇。做这个系列报告的初衷来自海内外的投资者对中国的改革以及中国未来将如何发展的关注,有的说改革红利使中国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也有的说中国难逃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主要集中在增长驱动力、产业转型、土地、户籍、债务、人民币等众多方面,即便是同一个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

诚如我们过去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的,中国经济并非是单一性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也是多样的,因此,研究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城市对于理解中国经济意义重大。我们选择了东、中、西部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希望从城市的层面对许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分析角度和丰富的内容素材,包括城市在过去三十年的嬗变、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的调整、产业的特征、户籍土地等改革的进展等等,以便投资者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的改革和未来,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在深圳,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民营经济的活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在武汉、郑州、合肥,我们看到了新区的崛起,产业转移的落地、发展,高铁带来的改变,感受到了中国内陆城市化的潜力;在重庆、成都、佛山,我们发现地方ZF是能够且应该发挥发展经济的主导力量,通过市场导向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厦门则是中国城市臻于至美的范例,走了一条精细化发展之路,建设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这样的一个个城市构成了整个中国,在这些城市中发生的一些积极的变化也是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最好例证。

一年后,我们再写深圳,一是看到深圳1季度的增长实现了8.4%,相比去年1季度的7.8%又有所提升,在人均GDP全国第一的高基数下还能实现如此快的增长实属奇迹;二是自上次报告后,看到分析深圳奇迹的报告不在少数,近期的很多媒体都在花大篇幅分析深圳,探讨“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因此,我们想在上篇报告的基础上,对深圳故事进行更新,同时也探讨一下要延续这样的奇迹需要突破什么瓶颈。

■再谈深圳奇迹:“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

深圳实现了更有质量、效益,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增长。2016年一季度的各省市的经济数据公布,深圳实现了8.4%的增长。这一速度高于全国6.7%的整体水平,虽然与一些中西部城市相比,8.4%的增速并不够亮眼,但是深圳的2015年GDP总量仅次于北上广,在全国排名第四,在这样的高基数之下,还能实现如此快的增长,实在是一个奇迹。2015年,深圳的人均GDP达到了15.8万元,相当于2.5万美元,高于北上广,在大中城市中排名首位,是全国人均GDP的3.2倍,从趋势来看,全国经济增长逐季放缓的背景下,深圳经济在最近两年是加速增长的。

那么,深圳到底做对了什么?本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连续播发深圳调研行的相关新闻,央视的新闻联播也头条播发“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用实地调研和一系列数据解析了深圳奇迹。我们在一年前的《变革中的中国系列之一:腾笼换鸟,深圳引领创新大潮》中也有过详细的分析:

►首先,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成为原产业发展的瓶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研发投入的加大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4.05%,而且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国家以色列和韩国。

►其次,深圳的产业链齐全、配套完善,金融市场发达、融资环境宽松,这些使得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推动创新、使得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更加快速和便捷。

►第三,“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精神吸引了大批怀揣梦想的优秀人才,反映了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成就梦想的创业激情和励精图治的企业家精神使深圳成为拼搏和创新的沃土。

►最后,ZF坚持市场经济、适度作为,鼓励引导新兴产业但不越俎代庖。ZF与企业的相对独立也是深圳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的“腾笼换鸟”已显成效,深圳以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力量。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筛选过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组合,本篇报告中对此组合进行了更新,具体可参见上图表。

►经济对出口依赖度降低,而且出口结构升级。2015年出口交货值占比降至45.8%,相比前一年继续下降3.3个百分点,但不妨碍工业销售产值正增长;“三来一补”出口占比降至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升至53%。

►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驱动深圳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力量。由低端的代工和山寨起步,深圳培育出领先、综合的科技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开始加速增长,2015年占工业增加值的比达到66%。

►金融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达到58.8%,创历史新高,其中七成由现代服务业贡献。深圳已稳居中国金融业第一梯队,并且已成为真正的中国硅谷。

►房地产没有成为拖累,通过精耕细作实现健康发展。深圳的新增建设用地有限,但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却高于全国。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度较低,卖地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20%,但财政收入增速在全国主要省市中排名第一。

►深圳已拥有中国最好的企业集群,同时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公司正在迅速壮大。包括腾讯、华为、顺丰、光启、大疆、固高等等。对于初创企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从土地到资本,从配套到市场,一应俱全。对于传统企业,这是一个需要把握的机遇,借助新兴产业的力量,积极的实现技术升级、模式升级和产品升级。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1980年,深圳还是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当时深圳的户籍人口只有30万人。三十多年来,数以千万之众迁徙而来,截至2015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138万人。1989年,深圳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超过户籍人口;1989年后,深圳每增加100万人口所用的时间仅为2至3年;2000年,这座城市非户籍人口占比达到最高点82%;之后随着落户深圳的人口增多,非户籍人口占比逐渐下行。可以说,深圳深受人口自由流动的益处,数量可观的移民为深圳的发展贡献巨大。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创新、创业的精神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根据腾讯公布的2016年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年轻指数远超北上广,而且深圳也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城市,在一线城市中年轻人口净增率最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显示,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15-64岁人口占比达88.4%,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比东莞低了0.1个百分点),比上海和北京高了约6个百分点。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创业氛围浓郁,2011-2015年深圳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8%,截至2015年底,深圳已有113万家企业,相当于平均每1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深圳人才济济,科研投入的产出硕果累累。深圳的经济竞争力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前列,但是高等教育体系却是深圳发展的短板,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只排到了30多位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深圳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只有8%,相比北京的20%差距明显。为了加快打造人才高地,深圳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和“孔雀计划”,引入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使深圳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支出在企业部门,因此虽然全社会研发强度低于北京(高校多),但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在深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件,是全国整体水平的10倍。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