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开春杂谈4:回不去的乡村,离不开的城市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7-02-20 16:41:25点击2216


导读:
■城与乡的生活成本,孰高孰低?
■抛砖引玉,农村生活成本比城市高的几个表现
1、物价成本:一米网线的0.7元差距
2、置业成本:返乡置业者的烦恼
3、机会成本:异地工作置业老家的人们
■马太效应越加明显,为深圳的未来发展点赞
正文:

■农村生活成本VS城市生活成本,孰高孰低?

春节过完了还在回味中,对于长年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在返乡生活期间或多或少都会被邻里、亲戚问起这些问题,每个月的工资多少?消费很高吧?工作的地方管吃管住吗?房租多少?对于深漂族、北漂、上漂、广漂等各种漂族来说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在经过他们这一系列问题轰炸以及你的一番解释之后,他们往往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哦,收入虽高,但是大城市的消费也高”。所以就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要比农村高。但是,这个结论真的正确吗?

单纯从表面上看大城市相比于农村高收入必然伴随的是高消费,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却会发现这个“必然”是个伪命题。剖去由于居住需求、投资而引发的大城市高房价、房租水平这两大直接生活消费的价格表现外,大城市在其他方面的生活成本要远比农村低,而且是低得多!

■抛砖引玉,农村生活成本比城市高的几个表现

1、物价成本:一米网线的0.7元差距

在返乡的十几天里,物价这方面的感受特别深。如年货,种类虽然丰富了许多,甚至是做到了价廉,但是其质量却令人担忧。再比如说年前家里安装了光纤,后来发现发现网线不足。在村上买的时候价格竟高达2元/米,稍微拿深圳的价格对了一下竟然有0.5元/米~0.7元/米的价格差。

众所周知,一件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两方面。因此当生产成本固定时,商品到达流通地的距离越远,其最终成本也就越高。所以,相对来看,大城市由于是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因此所经过物流环节少,在最终的价格上也相对便宜。

另外一方面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也影响商品的最终价格。大城市由于人口大规模集中的优势,所以商品的供给量、供给者也多。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售价完全由市场定夺,可操纵性小。在农村、甚至是三四线城市则不一样,由于人口数量少带来的后果是商品供给量、供给者少,容易造成垄断。所以,在成本分摊的情况下,城市生活成本更低是必然的。

2、置业成本:返乡置业者的苦恼

年前参加了一酒席,有幸遇到一名返乡置业族。他的返乡置业经历可谓是一团糟。大概是两年前,他以付全款的方式在县城买了一套大概110平方米的商品房,原计划是2016年6月份交房。但是很不幸,遇到了三四五线城市开发商必然面临的困境——资金链断裂、拖欠工人工资、政府上门查封。

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开发商要求业主到政府门前集会,要求政府出面给银行施压,以便给开发商放贷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到现在,项目依旧在施工中,交房日遥遥无期。而且,除了交房困境外还有人为地制造车位紧缺,目前的车位均价已经高达10万+一个,并且还需要透过内部关系才能确保买到。

返乡置业这想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如果真的是有一定能力的话,我们依然是建议选择在不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周边城市买房。因为,无论是返乡置业还是在大城市周边区域置业,最终目都是想跻身城市,享受城市优质资源配套。但是,相对比来看,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所拥有的教育、医疗、甚至是以后的养老服务都是小城市所不能比拟的。

3、机会成本高:异地工作置业老家的人们

在对比城乡物价差异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机会成本。近年来受大城市房价上涨的影响,常常会听到有“逃离北上广深”的 声音发出。当然,逃离北上广深的人有,但是逃离三四线和弱二线城市的人也同样存在有,而且还很多。

因为这其中牵涉到机会成本问题。姑且不说乡村,就说三四线和弱二线城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中的影响,其所能提供的发展机会少之又少。何况,如果是作为外来人员在这些城市工作,天然就不存在竞争优势。

因为两方面原因:一、“土著人”有排外思想,所以难以融入到该城市中来,城市归属感低,失落感强;二、“土著人”土生土长,一切的圈层、利益往来的基础打小就已经树立起来,外人很难从中获益或成功。

对于大城市的机会成本问题,让人想起返乡过年时一已婚同学计划来深圳工作的事情。他们夫妻俩是在某弱二线城市工作,两人总共的月收入满打满算是9000元。但同学有计划买房,显然,单凭这月收入水平想在城市置办物业是不可能的。而且她本人也坦言,整座城市的工资水平基本就这样,如果不到大城市工作,买房基本无望......

■马太效应越加明显,为深圳的未来发展点赞

当然,像上述同学想逃离二三线城市,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寻求更好发展机遇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深圳2015年净增加人口就高达60万。而根据相关理论,一座城市人口超过800万,其衰落的几率就基本为零,而且会形成自己的发展逻辑。由此,会形成马太效应,即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配套资源将集中在大城市。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在2016年的两会的时候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提出了人口“天花板”的控制规划。其中,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红线,上海提出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的控制目标,广州则计划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

当三大一线城市都纷纷计划控制人口天花板时,唯独面积最小的深圳未来五年却还有近350万常住人口,以及近200万户籍人口的增加,在这些人口红利下,或许我们应该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点赞!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