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人去哪?
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估计卡雷尔当时也没有想到,他想象中的机器人,如今已经介入了人们大规模生产生活当中。
在全亚洲最大的水转印厂商之一——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里,有15台机器人组成的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流畅地完成着“静电、除尘、转印、喷涂、搬运”等一系列工序,完成过去需要将80-100人分成两班次,轮流运转完成工序。相当于节省了近八成的人工成本。
很显然,一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已经越来越被机器人、人工智能所替代,人的双手将从基本的物质制造中解放出来。而空出来的劳动力将会何去何从,当基本的物质生产能够由机器人所创造,人的价值将会如何?
■技术可以被取代,思想不能
根据牛津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对700种不同要求的职业进行统计分析,在美国,20年之内,将会有47%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生产、医疗、军用等等各个领域都将遍布机器人,且他们能比人类更精准高效地完成任务。
而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在服务业、制造业、医疗业的应用,可创造至少1.7万亿美元的产值,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未来的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
当技术性、简单的服务型的工作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所替代,仍然有些领域是机器人所无法企及的,比如说,与艺术相关的创造工作,与人际公关,需要人感性思考和判断的工作未来短时间内仍然没法被取代。
也就是说,技术可能会被取代,但思想不会。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将存在于思想产品上,人的动作是会倾向于思想的升级与改造。机器人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人类所需要的基础的物质易于追求,则精神的追求将成为人们的主要竞争对象。
■要么是思想家,要么是资本家
因此,未来人类的价值存在,可能更倾向于上层的建设与思想的传播。由此,作为人来说,这个时代到来之前,应该尽快进行思想升级与建设,将努力方向从简单的技术工种中抽离出来,才能不被智能化的洪流所打败。
又或者,成为技术的掌控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技术往往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但是,这一点却无法轻易做到,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明显不太现实。因此,面对机器人所带来的社会人的竞争方式的变化,人们所能做的是适应科技社会带来的变化,找准方向,才能不被淘汰。
而就目前来讲,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思想产品市场上明显已经遥遥领先其他城市,这就是为何在这座城市探讨氛围如此之浓郁,各种讲座纷纷而出。深圳正以奇迹般速度从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它对各种思想有足够的接纳度,具备极强的包容性,因此,整体的思想氛围极其浓厚,拥有肥沃的培育思想产品的土壤,也适合思想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