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600名非遗匠人手工定制:让两百年后的世界,再次向往中国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8-11-20 14:35:52点击4346


导读:
■中国风,曾经席卷欧洲上流社会
■千年文明大国,如何找回失落的话语权?
■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已经到了
■让两百年后的世界,再次向往中国
正文:

■中国风,曾经席卷欧洲上流社会

翻看17至18世纪的欧洲文化史,发现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瞩目,那就是chinoiserie,指的是具有中国风味的装饰工艺品。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国力鼎盛,很多欧洲国家对来自中国的事物都十分推崇,中国风更一度成为了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普遍时尚和潮流。

1700年,为了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令全场发出惊叹。而这场“中国式”的舞会,只是中国风在欧洲流行的一个片段。

在接下来的百年时间里,中国风渗透到了欧洲上流社会的每个角落,穿来自中国的丝绸衣物,用中国的瓷器,喝从中国运送过来的茶叶……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7世纪中叶达到了顶峰,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和中式园林、建筑也在欧洲各国王室中大为盛行。

像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德国的“中国茶馆”等,都是当时中国风横扫欧洲大陆时留下的吉光片羽。

■千年文明大国,如果找回失落的话语权?

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是被世界众多国家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是在后来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借助新航路、工业革命、互联网等手段,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相应的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国家也发生了转换,呈现出“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

再加上战争、贫穷所留下的深刻心理烙印,让很多中国人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千年文明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以我们每天居住生活的房子为例,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从欧陆风到北美风,西式建筑风格一度主导着国人的居住审美情趣,曾经风靡欧洲的传统中式建筑却被蒙上了尘埃。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以人口规模为依托,以海量网络为特征的全球化7.0时代的到来,中国凭借“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出尽了风头,再加上基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全球话语权正在逐步回归。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中华文明也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到了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已经到了。而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的不二法门,就是创造更多带有“中国”烙印,能够再度让世界惊叹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的珠海。最近,珠海发生了两个令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事件,分别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以及珠海航展的举办。这两个举世瞩目的事件,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基建、航天方面的卓越成就,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

软实力层面,珠海也已经诞生了能够进一步树立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杰出代表。位于横琴自贸区的香洲埠,作为中国文旅产业的收藏级作品,通过打造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式建筑,向世界传递“东方之美”。

■让两百年后的世界,再次向往中国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批建的六十年无税商埠——香洲埠,就已经承担起了中国“最早开拓的经济特区”的重任,如今横琴香洲埠依托百年历史城脉,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香港、澳门。得天独厚的区位,对于推动国际社会深刻认知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具有积极意义。

香洲埠严格遵循传统制式,以古法施工建造,汲取川、徽、晋、海派、岭南五大建筑流派的精华,融合东阳木雕、曲阳石雕、河北铜雕、川西灰塑、徽晋砖雕等中国五大传统非遗工艺,最终呈现出“三街、五巷、一百三十六院”,一院一态,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领略到传统中式宅院所传递的“建筑意”。

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曾经提到,“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者,但经过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砸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鉴赏者一种特殊的灵性的融合,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香洲埠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经600余名非遗匠人精心营造而成,就像林徽因说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而这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刺激,是比任何体验都要更震撼和持久的。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香洲埠的136个院子堪称“国粹”,而且成本、技艺等因素决定了这样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都很难被复制,也只有这样的“孤品”,才能够真正的树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向世界深刻传递中国千年文明的真正内涵和底蕴,让两百年以后的世界,再次向往中国。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