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住在只有4㎡的房子里吗?相信没几个人愿意,但是在香港,大部分人除了接受以外并没有其他办法。
香港4㎡房中房
由于香港房价高企,很多买不起房也负担不起高昂租金的人只能够选择住在狭小的劏房里面。
香港大叔伟林是一名资深“劏房户”,住处仅42呎,也就是大概4㎡。除了一张上下铺几乎没有落脚空间,窗户也没有,只能通过房间和过道之间的气窗透气,“有窗户的租金预计要3000多,3500左右”。
在住劏房的过程中,伟林的心态也从“一开始不接受住劏房,到不接受也要面对、接受”。
另一位劏房住户,年轻人Alan住的是120呎(约11㎡)的“劏房”,租金5300,不包水电,感叹40万一平米的房价,想要靠工资买房根本无望。
目前香港千呎大宅(约90㎡)的售价是四千多万港币,4万港币一呎(约0.1㎡),香港年轻人一个月工资都买不起一呎。
“在去外国见识过或者体验一下,就会更加觉得香港是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也会想,其实在香港工作完,一半以上的收入都用在住房或者基本生活,会有如果可以离开这里就好了的想法。”
劏房的厨房一般是公用,做饭也要排队,劏房住户阿高表示,“一家人像现在这样挤在一个地方,好像很辛苦,小朋友做作业又在这里、吃饭又在这里、睡觉又在这里,始终有时候很难受”。
劏房、棺材房、笼屋、厕所房
如果说劏房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香港人在居住空间上的逼仄,那棺材房、笼屋、厕所房等反映的则是香港底层人民生存空间的恶劣,足以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在香港,租金高的地方不是中环,不是山顶豪宅,而是全港十八区里贫穷的——深水埗。
隐藏在深水埗街头巷尾的是那些被称为劏房、棺材房、笼屋的居所,这些连“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每尺(约 0.09 平方米)高租金可以达到 300 港元。
数据显示,大约 20 万香港人生活在这种房子里,更令人震惊的是,20万人中儿童占了4万人。
劏(tāng)房
通常指一个住房单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给多家住户,类似内地的群租房。标配:厨房、卧室、客厅三合一,面积通常 ≤ 8㎡,租金约合人民币2500~4000/月。
棺材房
在原有的板间房的基础上,以 " 井 " 字形上下分割,改装成六间小房,面积≤4㎡,小的不过1.4㎡,租金约合人民币1600~3200/月,只放得下一张床。
由于位置狭小,进入房间后只能直挺挺躺着,像躺在棺材里一样,便得名 " 棺材房 ",甚至连棺材都不如,因为在这里,每晚 " 躺尸 " 时你连腿都绷不直,个中的压抑感简直无以复加。
笼屋
早出现在1950年代,一张张铁丝网包围起来的床位,就成为了可以居住的笼屋。它们是移民的临时住宿,大多存在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住在铁笼里的人,被称为“笼民”。
一个70平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数十个3层铁笼,里头住有200多人,据传已有租客在“笼屋”居住了40多年。近年来笼屋租金一直上升,从几年前的1500元港币,上涨到现在的2800港币。
厕所房
早前有社交群组,上传一张位于官塘唐楼厕所房的相片,月租2200港币,上格床大约两呎半(大约0.76米)宽,而床下则是马桶厕所。
房价有多疯狂,人性就有多疯狂
如果说劏房、棺材房、笼屋、厕所房等反映了港人在租房方面的极端现状,那香港TVB前两年拍的纪录片《有楼万事足》,则成为了一部分香港人买房心态的真实写照。
港女代表模特Seasun认为,有自己房子的女生才会在夫妻生活当中有高潮,甚至搬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她说女生当中只有30%是有高潮的,有高潮才容易怀孕。“有楼有高潮”、“冇楼唔好白撞”更一度成为网上疯传的“金句”。
50元哥每天只花50块钱,能够走路绝不坐车,为了省钱在体育馆洗澡,一部2G手机坚持多年,只为买到心仪的房子。找女朋友的标准是不怎么花钱,“我心目中的女孩子好买东西爱讲价,喜欢爬山,因为爬山不花钱。”
高材生vivienna,为了赚钱买房打几份工,月入好几万港币,人生格言是“买楼改变命运”,相信“有楼房在手,人家当你是神”。
这部纪录片用多个真实故事告诉你:为了房子,香港人真的可以“做到尽”,“房价有多疯狂,人性就有多疯狂”。
狮子山精神已经黯淡?
无论租房还是买房,香港社会都已经进入了一种畸形、扭曲的状态。目前香港已经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房价难负担的城市之首,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香港住宅用地的比例仅占总土地面积的7%。
按照香港政府2017年公布的数据:香港总土地面积1111平方公里,其中有75%左右的土地都为未开发土地,林地、灌木和草地的面积占到了65%,而住宅用地仅为可怜的7%。
图源:香港规划署
也就是说,香港并不是没有土地,只要再开发3%的土地,人均居住面积就能提升50%之多,哪怕就是1%,能提供的住房对香港人民来说也是巨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自港英时期开始,香港政府就通过制定“法定图则”,把土地划作不同用途的地带,一旦涉及动用土地,或政府回收土地,必须咨询公众意见。就拿199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来说,建成之后能提供约6万个住宅单位,但是却遭到了香港环保人士的大力反对,认为此举会对香港的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除了环保限制以外,香港政府大约有一半的收入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只有控制可供开发土地面积,才能造就更多的新“地王”,为政府提供足够的收入以支撑其开支。如此一来政府为什么没有动力开发新的土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是即便房价畸高、住房困难,很多人也不愿意离开香港。在知乎上,有不少关于“香港年轻人为什么不离开香港去外面发展”等类似的话题,综合来看,香港人不愿意离开香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人往高处走,香港已经是城市,还能去哪里?
2、香港各项福利待遇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比较完善,去哪里都很方便,虽然住得差,但是普通香港人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平衡。
3、大多数香港人追求安逸,知乎答主凝贰贰表示,“香港18年文凭试几位状元,无一例外选择法律或医学专业,大学幼儿教育和体育专业的报考人数再创新高(因为安逸)。学校里一位老师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香港人就是向钱看的,你有梦想,你别留在香港。”能读法律就尽量不读高新技术,一家三口挤在二十平的小房子里也不相信政府去闯粤港澳大湾区,没什么人愿意冒险,也没什么人愿意创新,保持原状多好,社会发展停下来也没什么。毕竟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和骂政府不作为的是同一拨人。”
很多人说,香港社会阶层已经固化,当多数大学生月入一万几千,感慨买房无望时,有另一班20-30岁的年轻人个个星期天开着超过200万一部的跑车去西贡兜风。
但是普通人真的找不到上升的通道和机会了吗,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据《环球人物》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包括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等。对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可以供年轻人选择的渠道和机遇显然更多。
时代滚滚向前,选择原地踏步,为一日三餐、片瓦遮头发愁,还是发扬狮子山精神,寻找更大、更广阔的天地,是这一代香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