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营销万象
深圳高歌进入产城时代,产城综合体的价值将被颠覆!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营销万象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19-06-06 16:14:54点击18870


■国际经贸及科技竞争背景下,深圳城市空间发展风向已变!

近期,由于国际经贸及科技竞争的不断升级,以华为、中兴、大疆等为代表的深圳企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中华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出色表现,也给国内的很多城市带来重要启发: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空间、营商环境,加大产业投入,才能有助于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是深圳的必选道路。近期深圳不仅出台了《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工改项目也进入了井喷期。

这些举措都在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城市空间发展的风向,以及价值判断要变了。

一、深圳产业用地新政出炉,预计可扩容1.6亿㎡产业空间

5月16日,深圳市出台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产业用地可通过新建、改建、拆建及三种方式组合的路径调整容积和容积率,预计审批时间可从原来的6-12个月,压缩到2-3个月。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策飞介绍,目前深圳全市符合该政策规定的产业用地约88平方公里,理论上可在不新增加1平方米建设用地情况下,增加1.6亿平方米产业空间。也此举也被认为是深圳产业空间再造、产能再扩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产城综合体将成为工改项目空间升级的主流方向

通过调整容积率,深圳产业空间发展有望迎来一次量和质的双重飞跃,而工改项目数量的显著增长,也将为深圳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刺激。

深圳乐居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历年各类型计划立项数量中,超过9成是工改项目。合一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9年第一季度计划立项城市更新项目各类型数量及规模统计中,工改工项目合计169个,工改工规模合计922公顷。

城市更新立项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刺激,未来工改项目的整体规模将持续扩大,甚至有可能成为深圳楼市的主流供应产品。但是在政府对产业用地用途进行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这些工改项目会以什么样的空间形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

一般情况下,工改项目的土地属性都是工业用地,这就决定了产城综合体形态将成为工改项目空间升级的主流方向。

■产城时代到来,产城商综合体具备领头价值

在城市综合体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来的产城综合体,具有土地高度集约、业态丰富多元等特点,可以在一个空间维度内实现产业、办公、居住、购物等多重功能,不仅是工业用地的主要开发方向之一,也是工改项目进行空间、功能升级的首推。

从深圳工业用地出让以及工改项目的情况来看,深圳在建或者将建的产城综合体数量可能不下百个,产城时代已经到来!当产城综合体的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对应产城综合体的价值评价体系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根据粗略统计,目前深圳产业空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第一代,以产业为核心、汇集上下游资源的产业综合体;

二、第二代,在产业基础上叠加了居住、商业等业态的产城综合体

三、第三代,即将出现的、将产业、商业、文化、生活等进行有机互融的产城商综合体。

这三种产业空间表现形式中,第三代的产城商综合体具有产业接轨国际、空间更多元,业态更丰富、人群更高端的特点。再加上都市人对效率、体验感、舒适性等方面的高要求,未来这些产业空间中单个项目的价值信号将表现为产城商综合体>产城综合体>产业综合体,在产城商的基础上叠加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国际平台等的综合体,更将成为产城时代的领头者。

■深圳产城商生活新模式,粤海城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深圳具有代表性的“以珠宝为主题的多元商业综合体”,粤海城不仅占据了布心-水贝珠宝商圈的核心位置,而且体量达到了65万㎡,约300m粤海置地中心、约180m深圳钻石交易大厦(暂定名)、规划面积约11.5万㎡体验式商业、精品商务公寓等丰富业态,满足办公、居住、购物休闲等全部需求。

也就是说,粤海城不仅具备产城综合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在商业氛围的营造上会采用更大的手笔,还将打造城市产业地标建筑,给城市带来更国际、前沿的产城商生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粤海城坐拥城市中心丰富的山水资源,并且是深圳罕有的具有工业遗存的综合体,多重价值融合,有望将深圳产城综合体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新型产业空间代表,像粤海城这样围绕核心主题打造,并且拥有核心产业加持的产城商综合体,在价值上更具备跑赢市场的实力,对客户来说也是符合时代趋势的投资选择。目前项目在售的产品覆盖了建面约37-69㎡,层高约3/4.5m办公,建面约69-137㎡商务公寓,总价约220万元起,欢迎现场咨询。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