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深圳将落成3所幼儿园和1所中学
■4所大学今年也将在深圳陆续落成
■深圳高等教育“集群效应”,“中国好大学”版图正在重新绘制
正文:
■深圳将落成3所幼儿园和1所中学
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获悉,今年,深圳将落成3所幼儿园和1所中学,4所大学今年也将在深圳陆续落成。
今年7月,深圳将落成3所幼儿园和1所中学,包括深圳市第五幼儿园、深圳市第十幼儿园、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和深圳市第十五高级中学。
深圳市第五幼儿园项目选址于深圳市福田区福荣路与凤凰道交叉路口往东约100米(益田村),占地面积34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95平方米,计划于今年7月份完工。
项目以“森林魔方”为设计理念,坚持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总体布局从挖掘周边现有优美自然环境入手,首层大面积架空,各层设置平台或露台,在与外部景观内外联通,使整体空间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打破传统单一的布置模式,采用单元模式布局。
深圳市第十幼儿园项目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沿河北路2012号,占地面积303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82平方米,计划于今年7月份完工。
项目利用架空空间将园区首层空间由南至北连通,使幼儿活动空间最大化,让孩子们感到舒展。建筑整体呈C字形体,C字开口朝东,东侧设置幼儿园主入口,入口设置缓冲区,幼儿进入园区后首先位于 C 字形建筑形成的庭院,庭院两侧为首层架空绿化,可通向园区南北两侧,南侧布置有 30 米跑道及沙池等活动场地,北侧为幼儿活动场地及绿地,西北角局部布置也有幼儿活动场地。
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莲花二村12栋旁,占地面积3414.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21平方米,计划于今年7月份完工。
项目以“层层退台的立体田园”为设计理念,选用绿色环保材料,首层到屋顶花园由绿及蓝依次变化,使每层活动场所均有自己的颜色特性,室内以木色和白色为主调,空间通透明亮,为园方使用预留弹性。
幼儿单元坚持精细化设计,生活区集成化插座带和安全插座满足用电需求,操作区下方作为水杯收纳区;卫生间充分满足幼儿和老师的使用需求,幼儿男女卫生间南北分区明确,教师使用区功能完备。
深圳市第十五高级中学建设地点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办事处与长贵路交叉口东南侧,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设36个班,由深圳大学附中负责办学。项目计划于今年7月份完工。
项目采用书院式设计,满足开放、多元、交流、融合课程的空间需要,适应选课走班教学的改革趋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通过对中国人文传统精神和深圳独特地理气候巧妙结合,探索一种自然、复合多元的新型校园空间模式。
■4所大学今年也将在深圳陆续落成
高等教育方面,南方科技大学(二期)、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二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技术大学4所大学今年也将在深圳陆续落成。
南方科技大学(二期)项目采取“一环(溪流花园环)、两轴(校园学术主轴和人文景观体验轴)、三廊(学术天街廊、自然山水廊和大沙河景观廊)”的布局规划,打造富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国际标准化校园。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中央图书馆综合楼、法商学部、行政办公与专职科研用房等16栋建筑。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包含“医、理、工、文”四大学科组团、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综合服务大楼等单体。
深圳技术大学建设项目(一期)共划分四个总承包标段组织施工,计划于今年5月交付部分楼栋,届时将提供1.9万个学位。
除了即将完工的项目以外,不少学校也将在今年开工建设。据悉,深圳市高级中学校园将于6月开启修缮改造工程。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也将于今年11月开工建设,作为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深合作共建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校,致力于建成理工为基、科学引领、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项目拟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学校总办学规模8000人。
此外,深圳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预计于今年5月开工。学校主要面向深圳市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及脑瘫的特殊学童招生,采取“学校教育、医疗康复、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项目建成后,将承担市内部分自闭症、智障和脑瘫青少年的高中教育,促进解决深圳特殊教育高中学位缺口的问题,为深圳市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高等教育“集群效应”,“中国好大学”版图正在重新绘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深圳的高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对深圳经济发展作用日趋凸显,为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力量。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奋起直追,曾经的“短板”正在延伸。如今,深圳正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发力建设全国高等教育高地,随着深圳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好大学”版图正在重新绘制。
目前,深圳正在建设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的两大创新“引擎”都与高校密不可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里高校云集,高水平科研机构、平台“扎堆”,深圳高等教育的“集群效应”已初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