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物联网后,车分敌我》说。到现在为止,我买的车接近30台了,但我买车有个原则,就跟我在投资房地产有些原则一样。我买车的原则是:
①车厂的样本量要足够大、
②车厂的技术储备要、
③厂商所属国对中国没敌意,不敌对。
为什么会这样子要求呢?因为汽车是一个精密的小系统,又是一个事关生命安全的工具。只有具备足够的样本量和足够的技术储备,才能去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和交通状况。所以汽车制造看起来已经流水线化了,但是一定有些隐性知识。
就好比说这个经历的小系统,可能仅仅调整一个构件的重量,就能够影响到共振性或者安全性。而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标称的,有些甚至于类似神秘配方。必须有足够的工程师队伍和足够的时间积累。
对进口车,我偏爱奔驰、沃尔沃、大众这三家。其中以前两家为高。为啥呢?
一个是因为这三家各种类型的车都造:轿车,货车,特种车,大客车……因此会积累到更多的经验,应对各种复杂的状况,就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处理逻辑上会更正确。
而有些大家很喜欢的国际品牌,我就不喜欢。你比如说宝X,保XX,奥X,路X,宾X,劳XXX,对这些牌子我一直不感冒的。就是因为他们的汽车品种类型太少了,解决方案不可能涵盖,所以这些牌子只买过一台车,但是都开过一段时间,体验的结论跟我的逻辑推理是一样的。
第2个是因为德国和瑞典,对中国不存在敌意与积怨。这个的原因我在《物联网后,车分敌我》说过了。
第3个是因为,这些汽车多为成功人士作为目标客户,成功人士的要求其实更精准,会促使这些车厂进行更精准的研发,不至于发生方向偏离,成功就是目标。厂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就会比较好。
如果是非成功人士作为目标客户,发展方向会受到客户群的干扰,他的着力点就会甚至于是影响安全的,因为非成功人士对于安全的要求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花样要求却是非常高的。
安全要求、逻辑要求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的要求,也是一种非常收敛性的要求。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此很漠视,却对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非常感冒。这就好比,你介入楼市、从事投资,你要注意的是操作过房地产·而且成功者的脚步,是理论实践兼具的。而不是那些贩卖文字的人。
基于这些原因。我对于新出现的汽车品牌,是严重不感冒的,对于产品类型太少的企业的汽车也相对保守。绝不会在这种品牌还不具备足够的样本量的情况下去购入使用,不但自己不允许,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家人和亲戚的朋友这样做。希望我的粉丝们要了解到这一点。
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估计还需要5~8年的时间去接触各种复杂情况的检验,而很多复杂情况,实验室模拟不出来,只能让小白鼠在路上去做实验。所以近期两年我都还买了三台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是5~8年后我才会考虑的。
新能源汽车试驾过好多辆。热门的品牌都试过。但这仅仅是我作为观察和接触更多触角的需求。并非我要购入自用的需求。我对于蜂拥进入新能源市场的人,真是感到……我还是觉得要对这种事关安全的工具,持有高程度的保守才好。
全世界方便能找到白老鼠、且又有能力消费的地方是哪?中国啊。所以那个特神车在选址的时候是很精明的。进入中国,降价、扩大样本量,尽快地让很多小白鼠志愿做实验,以便快速地积累实际道路上的样本量。就是这样。
希望我的这个经验和原则,对很多人买车有所帮助和启示。明天我谈一下“自动驾驶改变城市和楼市”。
我在新西兰见到的老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