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房企暴雷年:债务高举、违约频发、破产
■购地资格和资金严审查,开发资金大断流
■好的保命药,或许就是躺平
■“郭嘉队”成大主力,买房要慎重
正文:
■房企暴雷年:债务高举、违约频发、破产
近期频繁爆出的系列房企消息,真的是炸得大家振聋发聩。
9月26日,光耀集团发布公告,正式宣布破产。
自2011年起,光耀地产曾连续三年登上由中国房地产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百强”榜单,排名一度在祥生、力高集团之前。然而激进的步伐、不断攀升的杠杆,叠加信贷政策收紧,使得光耀地产资金链无力承压。
事实上,房企爆雷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总会有房地产公司传出资金链紧张、融资困难、楼盘停工烂尾等问题,这几年倒下的房企超过500家,多集中在三四线、中小房企。
当然,今年貌似有些不同,一二线城市的大品牌房企也接连传出爆雷事件!数据显示,今年房企到期债务高达1.28万亿,突破万亿大关,是2018-2023年这六年间压力大的!债务高举,违约频发,今年成了房企暴雷年。
■购地资格和资金严审查,开发资金大断流
以往之所以出现诸多楼市乱象,就是因为房企从拿地开始就动用大量资本运作,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烂尾楼、商票拒付、理财产品一地鸡毛,业主、投资者、金融机构都是受害者。
近几年我国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在不断收紧。2020年,中国出台“房企融资三条红线”、“限制银行个人房贷总额比重”以及2021年的“土地两集中”,一步一步,预示着,房地产将迎来一轮巨大的洗牌潮。
9月24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商品住房用地土地购置资金来源核查要求的通知》,重申严格核查我市商品住房用地招拍挂出让土地购置资金,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经审查发现违反上述购地资金监管要求的企业,将取消其竞得资格、没收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1年内禁止该企业参加我市国有建设用地竞买活动,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
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开发商随便借钱就能拿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房企来讲,资格和资金都显得更加珍贵了,那一定要在有限的规模内去拍到更好的地,过去那种只要借到钱就敢拿地,拿到了地,又能再去贷款的粗放式的发展,已经行不通了,也就导致房企“集体躺平”!
■好的保命药,或许就是躺平
众所周知,房地产终究是要靠钱和杠杆驱动的,严格限制住宅土地资金,土地市场自然会转冷。
据公开资料,相比第一批集中供地的火爆情况,第二批集中供地以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出现了土拍市场转冷的现象。
据国金证券研报显示,福州、青岛、济南、天津四座城市的二次供地的溢价率分别为13%、1%、0%和1%;而四城在首轮集中供地时的溢价率分别为18%、2%、12%和11%;同时,土地流拍现象也明显增多。福州、青岛、济南、天津二次供地的流拍率分别为32%、10%、35%、34%,而四座城市第一批集中供地时的流拍率分别为13%、2%、5%和22%。
根据中指数据,8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264亿元,环比减少17%,同比降幅达49%。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为1766亿元,环比减少18%,同比减少53%。也就是说,在上个月,全国300个城市的卖地收入,足足降了一半。
从土地“流拍”的深层次原因来看,房企已经开始出现“躺平”现象,主要原因是融资难,销售难,缺现金流。三道红线+年销售额40%拿地,卡住了众多房企喉咙。
在暴雷与停滞之间,如果让房企选择一个,大概率会选择理性“集体躺平”!
■“郭嘉队”成大主力,买房要慎重
曾经在各个城市一掷千金的房企,如今都选择悄无声息地躺平,无论是浙江、闽系、华南等派系的房企,无一例外,都是静坐壁上观。如今新规则下的二批集中土拍有一个共同特点:底价成交为主流、央企国企“郭嘉队”成主力。
9月28日,深圳年内第二轮集中供地开拍,共22宗,总用地面积约83.4公顷,成功出让21宗,揽金约453亿。
毫无悬念,央企和国企也是深圳此次土拍的主力军,共计16家房企参与,包括中海、金地、保利置业、华发、华润、天健、招商、南山、联发、龙湖、美盛以及西湖等。
其中,中海127.15亿拿下4宗宅地;保利71.73亿包揽3宗宅地。成交价前三的地块分别被深圳地铁、天健、中海拿下。
16家拿地房企中,12家为央国企(算上国资背景的南山开发),占比75%;其中12家总部位于深圳,占总拿地金额近8成(356.4亿元)。
显而易见,房企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接下来一定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开发市场表现如此,对购房者来说,买房则要更加注重品牌价值了。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爆雷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