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知,广州市将住房限购政策调整为,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 (不含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南沙等区购买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住房;
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能提供购房之日前2年在本市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限购1套住房。
将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增城等区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5年调整为2年。
一线城市的楼市政策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就看深圳几时跟上了。
但终归来说,整个行业要想恢复正常,没有终极刺激手段,短时间很难实现。
而且,综合现在情况,其实很多人对楼市未来、对购房投资的认知,都搞错了。
房地产的重要性是不用说的,不承认这些的人会被残酷教训的,再次重复这几个字:“价值的源泉,信用的本位,剩余的归处,一切的平台”。
也就是说,这个人世间其实是地产架构,而不是别的架构。一切最终都是地产,穿透一切表层之后的核心就是地产,所有的人其实是地球的奴隶。承不承认都这样。但是,房地产又具备极为不同的点,这是被忽视了的。
第一,有些家庭买不起房,这个比例到了均衡阶段会高达50%,这就是《3千万变1个亿:超群钱生钱,全国唯一选》论述的“一半买得起、一半买不起”的有效市场秩序。剩余的50%里面,每个家庭需要的房地产并不多,绝大多数家庭一生其实也就买一套房。
第二,房地产足够耐用,除非大地震否则足以覆盖人的一生。开发的模式具有使命,但却是无法永久持续的。总的建设任务完成之后,就是维持建筑的新陈代谢即可。整个房地产就将从开发行业转变为“资产+财富行业”,当开发萎缩的时候,承载的价值却要持续膨胀,因为价值创造的步伐不会停止,就会慢周转:别了大交易,你好大循环。
第三,一般地说,从起步阶段到总量建设任务、及城市化收敛分布完成,最多需要两代人时间就足够了。一般地说,到了1.5代人也就是45年的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就会快速萎缩、告别开发时代的房地产,就会出现从“开发时代”转弯进入“发挥时代”,针对存量的经营管理、升级活化、新陈代谢会取代开发成为房地产的主要动作。
第四,房地产的需求如果要增长,只能通过三个方法:人口总量增长、推倒重建、人口收敛分布。
第一个因素有利于总需求扩张,但是效率提高会制约人口增长。
第二个因素有利于大城市需求扩张,但是同时会让中小城市出局。第三个因素只能阶段性做、无法持续。
所以,房地产的开发领域将逐渐萎缩到维持新陈代谢的水准就好,但是房地产作为财富、价值载体,则将进一步壮大,因为房地产是剩余的归处。
投资,是彻彻底底的反人性的。因为投资追逐价值、价值依赖稀缺、稀缺属于收敛,而人性是发散的、多元的。
投资的本性是:稀缺!一切过剩的都不值得碰。
所以,基于扩大实业、增加建设的所谓投资,本质上只是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投资,扩大生产是为了搞丰富的,跟投资的本质是逆向的。
需要无数次强调的是,投资的本性是:稀缺!一切过剩的都不值得碰。这个要迷信牢记,不要有任何怀疑。否则你会财死得惨。
在操作端,投资是缺钱的概念。要是钱足够了,那就不是投资的概念了,烧钱解决问题就好。钱足够了,你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把一线、强二线城市都买下来啊,还算什么细账呢。缺钱,才有投资一说。这不就是稀“缺”嘛?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钱已经不稀缺了,那就别考虑投资了。
在标的端,供应丰富的、标准化的,这种东西即使很有用,那也没有价值。当然因为他们有用,所以财富属性是具备的,但价值属性就没了。但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就是扩大供应的过程,而且会干到过剩的地步,因此发展会增加财富、但却会消灭价值,所以财富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少意识迭代:财富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少!。
在实际端,是“有用的贱、无用的贵”最高价值是:娶了不睡、占之无用,越是有用的东西、对生存生活重要的东西,越是价值低、因而价格低。反而无用又稀少的东西,才会贵。
比如说空气阳光水多重要啊,这些必须便宜,否则人就活不下去了。但正因为钻石、景观、美貌、豪车这些很无用但稀缺,所以才可以昂贵。人类选择了不稀缺的来保障自己、稀缺的来区隔他人。
那么,现在你就要考虑这三个问题:
你的钱、社会的钱,稀缺吗?稀缺就买入、投资,不稀缺就卖出。
房地产,整体上稀缺度如何?或者说哪些稀缺?那些过剩?
这就是专业时代要深度考虑的,对个人及家庭财富来说,想得明不明白,决策得对不对,就是巨大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