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土地市场
深圳都市圈方案发布:新规划、新看点、新方向

作者:室介屋笈 类型:土地市场

来源:www.BANQ.cn(半求·房地内参) 2023-12-21 10:25:06点击24754


广东省五大都市圈集体亮相!深圳都市圈规划正式发布!

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深圳都市圈,各种标签更加显眼:

有钱——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创新——华为、腾讯、OPPO、vivo、TCL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云集于此,2022年都市圈专利申请量达478638件,专利授权量达348968件。

开放——2022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约占全国的8.7%、5.8%。

其实这几年来,深圳都市圈规划多次被提及,现在再次出新规划,或将影响未来五年及十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备受关注。那么这次最新发布的深圳都市圈方案,又是怎样规划的,又有什么新看点,大家更关心的则是如何落实到位。

基本情况如下:

范围: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面积: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

人口:2022年,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常住人口3415万人

经济基底:2022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深圳都市圈明确提出了 “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总体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推动形成由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为支撑的“四轴”区域空间发展体系。

深圳都市圈的发展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 2030 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都市圈集约化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深圳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东莞、惠州整体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依托交通要道、向外放射的发展轴带基本成型,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发展轴带为支撑,各城市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动力活力明显增强,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深圳都市圈研发投入强度达 5%以上,都市圈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一体化联动更加有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 93%,1 小时通勤圈总体形成。

——都市圈国际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往和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与港澳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展望到 2035 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深圳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深圳主中心: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高铁、城轨、高速公路为骨架,高效衔接国际国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水平,对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东莞副中心: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推进大亚湾经开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创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合作范例,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努力把合作区打造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深莞穗发展轴:以深圳为核心,依托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广深铁路以及广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联通深莞穗的中部创新发展轴。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实施,加快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燕罗先进制造业园区、九龙山先进制造业园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莞惠河发展轴: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加快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深圳国际低碳城、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食品谷、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东莞东部工业园、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深河产业园、深河科技园等开发建设,研究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提升东江流域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筑牢都市圈北部生态屏障。

深惠汕发展轴: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进重要城市节点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汕尾)产业园、汕尾高新区等重要产业节点建设。以大鹏湾、大亚湾、巽寮湾、双月湾、深汕湾、小漠湾、红海湾等优质山海资源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联通“澳门―珠海”发展极点,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放合作。强化前海片区与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轨道重点项目,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毕竟这么多年来,惠州、东莞与深圳的轨道接驳进度实在太慢了,接下来会否有改善,希望能加快提上日程。

“三横五纵”轨道布局:

一、铁路格局

三横:莞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塘厦至龙岗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前海段、深汕高铁和汕汕铁路。

五纵: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惠州段、广深铁路。

二、城际铁路

加快穗莞深城际南延线、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莞增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深珠城际等前期研究,谋划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深圳东部地区与深圳第二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深莞惠三市跨市市域快线或市域(郊)铁路的规划研究。

三、高铁

东向积极推进深汕高铁建设,增强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联系。北向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前期研究。西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江门铁路,推动深珠城际高铁通道功能研究。

产业发展商,深圳都市圈的七大跨区域产业组团,接下来将成为重点。

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
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
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
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
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
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对于如何破解住房难题,深圳都市圈规划文件上也提出了方案。

比如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

优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推动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机制。

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推动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配套设施协同发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在临深片区共建人才社区,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开放是深圳都市圈持续发展的动因,深圳都市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国内领先,2022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约占全国的 8.7%、5.8%。

根据规划,接下来将初步建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滨海湾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小结:

深圳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不止是规划,最终将表现在市场上。随着东莞、惠州、中山-深汕纳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中心-副中心-卫星城的收敛与扩散效应,后续将表现得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都市圈融合发展过程中,谁将外溢?谁将虹吸?后续或许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市场、企业、人才的表现也将更加直接。后市继续观察。

规划文件综合整理自深圳发布、南方+、南方经济智库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2、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文所采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有侵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