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梅纳·郁西的“联合国家庭”
■蛇口的场所精神
■大爱之家
正文:
■“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看到这句话时,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当人们问德兰修女:“我们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时,她的回答是“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而德兰修女也曾讲述了一棵成为家的大树、一对贫弱母女悲惨而温暖的故事。德兰修女曾收留一个约6、7岁小女孩,帮她洗澡给她好吃的,但小女孩却三番四次的逃跑了。
后来,德兰修女派人跟随着小女孩,发现她跑到一棵大树下,和母亲、妹妹一起,母亲用在街上捡来的食物做饭给子女们吃。原来,小女孩爱着母亲,母亲也爱着她,他们在彼此眼中都是美丽的。那女孩说:“我的家”。
“我的家”,即使只是在一棵大树下,却因为和母亲、家人在一起,所以是家。家,多简单,却又如此的深邃,让人为之感动。小女孩因为家的存在,所以有了内心的归属感,有了逃跑的动力,有了抵抗好环境的力量。
家,也许是破旧的,也许是没有什么很好的生活配套,可是,家,有着和家人一起的温馨,有着家带来的感动。心里有着家的人,更是从心里散发着对家的热爱。家,时刻让人感动着。
新办里,望着楼下那一排有些老旧的别墅群,笔者想起了梅纳·郁西。
■梅纳·郁西的“联合国家庭”
梅纳·郁西,是德裔美国人,有着博爱的价值观,认为最大的力量不是武力而是爱,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他在中国的家就在蛇口,位于海景广场不远处的一栋别墅区。梅纳·郁西与太太共有6个孩子,却只有大儿子是亲生的,其他5个都是收养的。
如今年过六旬的梅纳·郁西收养的5个孩子,皆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如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家庭”。据房地内参www.BANQ.cn资料显示,梅纳·郁西收养的5个孩子中,大女儿是韩国人,二儿子是美国人。目前跟随梅纳·郁西生活在蛇口的,是中国重庆籍的二女儿艾玛梅、越南籍的三女儿劳拉、危地马拉籍的小儿子丹尼尔。
梅纳·郁西,把他们视如己出,并用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充分接受本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让他们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更教育孩子们不忘“根文化”。目前,为了让13岁的重庆籍的二女儿艾玛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根文化”,其特意选择在中国居住,更选择了在蛇口安家。
据了解,梅纳·郁西本身担任担任蛇口科爱赛国际学校东亚区总裁,蛇口科爱赛国际学校的学校配套也比较旧,却有不少学生在此就读。而梅纳·郁西就住在学校附近的别墅区,房子也较为老旧,一家人一直住在这里却乐也融融。
■蛇口的场所精神
事实上,根据房地内参所知,在蛇口安家的,不止梅纳·郁西一家,还有6000多名像梅纳·郁西这样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他们却忠诚于蛇口,安家于此,惬意地生活,并热爱着这个家。
即使这里的房子很旧,即使也有电厂与玻璃厂的烟囱,他们却始终认为蛇口是家,不离不弃于家,更不因家的好与坏而随意更改。在鲸山别墅区居住的老外们,甚至拒绝了招商地产的资金,自主集资修建游泳池、会所和教堂。
这与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倒有异曲同工之处。“场所”,英文为“place”,广义解释为土地或者脉络,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而场所精神,可以说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笔者看来,这种场所精神在蛇口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老外们,家在蛇口,也认同了蛇口,把蛇口当作自己的家。其实漫步在蛇口,你可以发现,这里的人们远不像深圳中心那样步履匆匆,神色焦虑。
■大爱之家
在这里,人们总是悠闲自在的,或是树底下,就可看见有人在沏茶相谈;或是路边(广场)的石凳上,就可看见有人在玩棋打牌。走在路上,即使是陌生人擦肩而过,也会微笑相对,问一声好。
蛇口就是这样,它处处充满了温情,住在这里、经过这里的人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由心的感到一种宁静的氛围,处处洋溢着暖人的气息。
这是蛇口的魅力,是蛇口给予人们家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了以蛇口为家,不少企业家、企业高管、富豪们也选择了蛇口为家,一直居住于此,并热爱、忠诚着这个家。
如果说,梅纳·郁西一家是“联合国小家庭”,他们没有血缘,却有着温暖的爱,有着浓郁的亲情满溢。而整个蛇口就是一个拥有600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大家庭”,处处散发家的温情。在鲸山别墅区、在蛇口,以此为家的人们,会时刻感受到的,那是蛇口的大爱所在!(09)